来源:得到 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130
我自己的疑问:
如何帮助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课程的解答
1、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别自己下诊断。
why
误区(1):量表、测试 = 诊断?
不是的,量表、测试只能呈现一部分的状况,“情绪低落”正常人也会有,持续多久才有问题?低落到什么情况才算严重?就像普通医生诊断,“咳嗽”到底是过敏、哮喘、还是咽炎?
需要拥有一整套专业体系的专家进行诊断,且不仅要关注症状,还要看到这个症状对来访的日常生活影响大吗、日常功能性如何?因人而异。
否则会导致“罗森汉实验”的谬误。(实验人员假装幻听,8人全部诊断为精神分裂,尽管后面说自己是假装的,也无法被信任,反被认为病情加剧)
误区(2):“你老这么负面,是不是抑郁了?”
不要随意给别人“下诊断”。
随着心理疾病概念的普及,人们在更专注自己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容易轻易给自己和别人下诊断,但这种诊断很容易成为新的压力与苦恼。
诊断是一种权利,暗示了一个人“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在获益(如抑郁了休息、精神病人发病犯罪免除刑责)的同时,也会被限制(如工作机会、强制治疗),所以要慎用这个权利。
2、不迷信诊断,关注自己的感受。
重要的不是“什么病”,而是“治疗让我变好了吗”。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让诊断为自己服务,不迷信权威。
lx:我想起自己之前喉咙痛,去校医院,诊断是说话过多没啥问题,给我开了西瓜霜,结果后面没有好转,直接失声了。去大医院看,医生说严重咽炎,批评我怎么才来,后面开了抗生素,马上就好了。
重要的不是“我是不是有什么病”,而是“我喜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我觉得有没有问题”“我感觉好一些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