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于谁

作者: 雅洁Grace | 来源:发表于2020-04-20 21:51 被阅读0次

作者:王雅洁   2020年4月8日于慕尼黑完稿

啾啾的鸟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一树繁花的季节已然来到。几周前路边还吊着“毛毛虫”的大树,已吐出了新芽,任嫩绿涂抹枝丫。草丛里不知何时也钻出了紫白配色的番红花,清雅怡人。此时,风吹着云在走,孩子们追着影子玩。

年年如是的春光,在庚子鼠年,多了一份不可预期和无可掌控。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继中国封城武汉、全国隔离之后,病毒迅速蔓延全球,欧洲和美国相继成为灾难的第二第三震中,我们所在的德国巴伐利亚州在2020年3月16日全面停课、关闭休闲娱乐场所、暂停非必需品商业,仅超市、药店、银行、加油站营业,企业进入停摆状态,全人类被新冠威胁。恐惧、不安、担忧、焦虑、恐慌、懊悔,这些负面情绪一下子倾泻而来。

无措之际,有人被新闻上实时刷新的确诊数据和报道所惊,吓乱了阵脚,无限放大这突如其来的恐惧;有人盲听盲从,怨天尤人,失去了理性判断;有人乐天知命,不忧疫情,依旧我行我素;还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该如何应对疫情?

我们该如何处理倾泻而来的负面情绪?

我们是怎样面对人生路上的不可期和不可控?

当孩子向我们提问,你希望他们怎样面对危机、失去和死亡?

你该怎样解释,那一串串不断延长的死亡数字,是一段段人生的完结,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是亲人、是朋友、是邻居、是快递员、是医生、是护士、是科学家、是踏着滑板车的顽童、是前几日还对你微笑的老人……

禁足的这些日子,我拿一个个问题扪心自问,总不得其解。

面对不解的问题,屏幕前的你会求问于谁呢?

困惑之时,我翻开书,边陪孩子学习玩耍边见缝插针地读。捧着书读、拿着手机读、用双耳听“读”。读着读着,忽闪的眼神变得坚定;读着读着,愁苦的心变得平静;读着读着,明白了这瘟疫,我们并不陌生。

我们该如何应对疫情?

周国平说:“如果读历史书便知,人类一直是在灾难中生存的,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遭受灾难又不断重建的历史,灾难和重建是历史中的寻常之事。”想想如是,当洪水、台风、山火、极旱、地震、海啸、蝗灾、瘟疫、火山、这些自然灾难来临时,人的渺小犹如沙粒,随风飘荡,毫无反抗之力,就如千年前的庞贝古城被瞬间湮没,消失地无踪无影。当大自然恢复如常,人类又陷入一张自己制造的灾难巨网,暗杀、革命、战争、屠杀、恐怖袭击。人祸天灾让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满目荒凉。毁一个家、破一座城、灭一个国、消亡一种文明,残暴便可;而建一个家、修一座城、立一个国、传承一种文明,谈何容易?那重建的代价必定是一代代人生的叠加。

“灾难和重建是历史中的寻常之事”,宏大的历史教我放下,让我接纳。

我们该如何处理倾泻而来的负面情绪?

这看不见的病毒带来了看得见的恐惧、不安、担忧、焦虑、恐慌、懊悔和遗憾。每则新闻都裹挟着紧张的空气横扫全球的各个角落,现实惨状比电影更让人毛骨悚然。医护人员在前线奋战,与死神争夺一条条鲜活生命;科研工作者,日以继夜研究分析,争分夺秒研制疫苗。百姓禁足在家,救护车笛鸣,声声揪心,再无心消受这春光无限。

这视而不见的病毒毫无预示地把我们从所习惯的生活中扯了出来。强制暂停了我们行色匆匆的赶路、食不知味的快餐、杯光交筹的应酬、勾心斗角的提防和身心俱疲的奔波。让我们听到窗边啾啾的鸟鸣、嗅到厨房里家的味道、看到母亲脸上的安详、亲到孩子稚嫩的脸庞。这病毒把我们和外界隔离,让我们回到自己,让我们静下心来,用深沉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远古的先哲教我明辨,让我豁达。

我们是怎样面对在人生路上的不可期和不可控?

你一定还记得走进考场时的紧张、面对惩罚时的恐惧、追求爱情时的不得、对未来的迷茫、对职业和婚姻的焦虑、对子女的无奈、对意外的恐慌和对阴阳两隔的懊悔。还记得是怎样熬过来的吗?如若再来一次,我们是否可以站在经验的肩膀上教育孩子,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人生路上的不可期和不可控?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写到“天灾人祸都是防不胜防的。人与人、党派与党派、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而产生的仇恨狠毒,再加上人世间的种种误解、猜忌、不能预测的烦扰、不能防备的冤屈,只能叹息一声:人生实苦!…哪个看似享福的人真的享了福呢?为什么总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旁人看来是享福,他本人只在烦恼啊!’’””这位跨越世纪的老人是首位将《堂吉诃德》由西班牙文翻译为中文的翻译家,她从45岁开始自学西语22年,学中译,译中学,历经文化大革命的种种磨难,被逐干校、受批斗、扫厕所都不值一提,她说:“不幸的一天是早上交出《堂吉诃德》译稿,晚上给剃了‘阴阳头”‘’”。读《将饮茶》,看杨绛先生在乌云蔽日的岁月中如何度日,就懂了笑走人生路。先后送走独女钱媛和伴侣钱钟书的她,又独在人间行走18载,对人生问题的拷问和思索,不读《走到人生边上》不懂怎样敬畏和尊重生命。

掩卷感叹,我们能教孩子的学识实在有限,点拨和影响才是教育的延续。求问于书,便是滋养。当他路遇挫折,读到杨绛,“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如此,意志就不会崩塌,身体就不怕劳苦。

当孩子向我们提问,你希望他们怎样面对危机、失去和死亡?

“人有旦夕祸福”,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失去了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花非花:周国平对话王小慧》

面对失去,无论你愿意与否,都要接受。若我们能将它看作寻常事,或许就能放下些苦痛和遗憾。总不能失而无所得吧?判断失误、考试失利、生活失衡、成果失守、技艺失传、流离失所、至亲失散……,样样失之交臂的背后都藏着提醒,等着我们反思和反思后的跃进。那串不断延长的死亡数字亦是如此,背后的提醒是什么?反思后的所得是什么?如何跃进才能让这些人生没有白白完结?或许这就是这场瘟疫带给我们的思考。

危在祸兮;机在福。面对危机,孩子和我们需要的都是先哲的指点和前人的澈悟。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并一心把它做到极致,就不枉活一世。唯此不可失矣!

相关文章

  • 求问于谁

    作者:王雅洁 2020年4月8日于慕尼黑完稿 啾啾的鸟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一树繁花的季节已然来到。几周前路边还吊...

  • 两问

    两问 修养,包括修心修身,养心养气之类的,就是近求诸身,求诸于己。 求诸于己,怎么去求,可能...

  • 两问

    两问 修养,包括修心修身,养心养气之类的,就是近求诸身,求诸于己。 求诸于己,怎么去求,可能...

  • 《随园诗话》学习笔记一百五十二

    卷三 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 六、评诗难 【原文】人或问余以本朝诗谁为第一,余转问其人:《三百篇》以何首为第一?其...

  • 列王记下1章

    他生病了,想起来求问神,可是他去求问的却是外邦偶像假神。 他明知道自己的神是谁?也知道神的先知是谁?偏偏不求也不问...

  • 求问

    【撒下2:1】此后,大卫问耶和华说:“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吗?”耶和华说:“可以。”大卫说:“我上哪一个城去呢?...

  • 求问

    男友问,我们全家都是基督徒,如果你嫁过来,你会信吗?我说不会。他说,那么我们不一定结婚。基督徒就要和基督徒...

  • 求问。

    方法很简单,就是按如下五点原则来提问(注意,这五点原则不仅适用于技术问题,也适用于其他问题): 1,描述你需要完成...

  • 求问

    谁能告诉我2月13号、2月14号是简书的什么节日吗? 为什么那两天突然好多人喜欢我的文章了? 是那两天点喜欢有奖励吗?

  • 求问

    想写短篇小说,什么平台好一点,不求签约,也不求挣钱,只是想以自己为原型,写一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对自己的一个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求问于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rs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