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有感‖《为「真学」而教》05

读书有感‖《为「真学」而教》05

作者: 人海听澜 | 来源:发表于2023-01-29 23:14 被阅读0次

      今天阅读的内容是“建议五:‘多多’就能‘益善’吗”。

      英国BBC播出的记录片《中国式教学》突出了“中国式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容量大。由此引发了冯教授的思考。

      “中国式课堂”普遍教得多,存在四类典型现象。反观我自己的教学,不也有三种吗?

      第一,在教学中,总是觉得这个内容是重点,那个内容不能丢,即便是细节性的东西也要拿出来讲一讲。这样做,必然导致课堂紧凑,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二,一味触类旁通,过多相似联结,恨不得顺藤摸瓜一手牵,使原本有限的内容无限膨胀。还记得以前学习2.0信息技术时,做的《回延安》课件就链接了太多关于诗歌创作背景以及文体方面的知识,而没有深挖文本内涵。

      第三,三维目标不辨轻重,等量齐观。文中列举了一个事例:学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为了落实情感目标,最后用一刻钟进行题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写作。虽然,我的教学中,没有这样的现象,但是,要引起重视。毕竟,我经常为了突出情感目标而苦恼。过分割离三维目标,没有形成抓一带多,抓主带次的课堂。

      由此三类典型现象,必然会存在一些症状。

      一是快。因为课堂聚集内容过多,必然会导致教学速度的快。然而,欲速则不达。

      二是浅。单纯依靠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对知识少有咀嚼,更没有“反刍”。

      三是短。教学要追求长效,而教得多则会以短效告终。学生只会“鹦鹉学舌”,而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或者观点。学校教育带不走,成了眼前景,耳边风。

      那么,如何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应分清主次。依据教学目标分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学法来组织学习。每一次的课堂不追求内容多寡,而是要让学生有所得。不是个别同学的得到,而是多数同学,甚至是全班同学的得到。

      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一种学问,多与少需要根据学情去衡量。既不能让学生“吃不饱”,也不能让学生“饿肚子”。

   

相关文章

  • 读书笔记||《为真学而教》

    第3天阅读《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为“真学”而教,也为学生获得而教:如果不为获得,还要教与学做什么?值得一提...

  • 真学的实质在于尊重学习的真教

    为真学而教,教也必须是真的,是真教。真学的实质在于真教;没有真教,或许也有真学,但那不是真教所致,而是学习者自身主...

  • 为“真学”而教

    为“真学”而教,为“真教”而读。 这本书最初(而直接)的源头是我差不多十年前开始做的一个报告——《...

  • 为“真学”而教

    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 标准就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课堂评价标准。 ...

  • 趣味语文  全新解读

    ——读《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有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戴维•珀金斯 ...

  • 《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第二天阅读《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P14-P19 1.正确认识效率与质量 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质量...

  • 《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笔记(一) 当下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培养最优人才,让我们祖国更加强大!杜绝形式主义,多教孩子一些真正的技能和知...

  • 《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学习心得(一)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教育教学的纽带。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忘却了自己在课堂的各种情绪,各种面部...

  • 《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我今天阅读了建议五:“多多”就能“益善”吗? 若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道理都懂,而我们的课堂“多多未必善,过...

  • 【霞光微曦】第60期(读后感系列之四)

    我也想“为’真学’而教” 刚拿到冯卫东老师《为“真学”而教》时,我立即就联想到我们如东县一直积极打造的“真学课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有感‖《为「真学」而教》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tm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