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有感‖《为「真学」而教》05

读书有感‖《为「真学」而教》05

作者: 人海听澜 | 来源:发表于2023-01-29 23:14 被阅读0次

          今天阅读的内容是“建议五:‘多多’就能‘益善’吗”。

          英国BBC播出的记录片《中国式教学》突出了“中国式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容量大。由此引发了冯教授的思考。

          “中国式课堂”普遍教得多,存在四类典型现象。反观我自己的教学,不也有三种吗?

          第一,在教学中,总是觉得这个内容是重点,那个内容不能丢,即便是细节性的东西也要拿出来讲一讲。这样做,必然导致课堂紧凑,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二,一味触类旁通,过多相似联结,恨不得顺藤摸瓜一手牵,使原本有限的内容无限膨胀。还记得以前学习2.0信息技术时,做的《回延安》课件就链接了太多关于诗歌创作背景以及文体方面的知识,而没有深挖文本内涵。

          第三,三维目标不辨轻重,等量齐观。文中列举了一个事例:学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为了落实情感目标,最后用一刻钟进行题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写作。虽然,我的教学中,没有这样的现象,但是,要引起重视。毕竟,我经常为了突出情感目标而苦恼。过分割离三维目标,没有形成抓一带多,抓主带次的课堂。

          由此三类典型现象,必然会存在一些症状。

          一是快。因为课堂聚集内容过多,必然会导致教学速度的快。然而,欲速则不达。

          二是浅。单纯依靠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对知识少有咀嚼,更没有“反刍”。

          三是短。教学要追求长效,而教得多则会以短效告终。学生只会“鹦鹉学舌”,而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或者观点。学校教育带不走,成了眼前景,耳边风。

          那么,如何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应分清主次。依据教学目标分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学法来组织学习。每一次的课堂不追求内容多寡,而是要让学生有所得。不是个别同学的得到,而是多数同学,甚至是全班同学的得到。

          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一种学问,多与少需要根据学情去衡量。既不能让学生“吃不饱”,也不能让学生“饿肚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有感‖《为「真学」而教》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tm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