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培根在《习惯论》中说: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重塑人生,从重塑思维开始。
当你遭遇瓶颈、走到死胡同时,试着提醒自己:
山不过来我过去,此路不通换条路。
01
共赢思维
代有个范蠡卖马的故事。
北方马便宜,南方马贵。
范蠡在北方收马,打算卖往南方。
但是路途遥远,盗贼横行,马匹很容易在路上丢失。
而商人姜子盾做布匹生意,需要把布匹从北方运往南方。
姜子盾经营多年,在黑白两道都有交情,路上的盗匪,都要卖他几分薄面。
于是范蠡找到姜子盾,表示自己可以免费帮他把布匹运到南方去。
姜子盾一听,还有免费的马匹可以使用,便满口答应。
范蠡便借着姜子盾的交情,顺利躲过了盗匪的劫掠。
到了南方之后,范蠡让伙计把布匹卸掉,很快就把马卖了。
而姜子盾因为节省了运费的开支,也大赚一笔。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想要自己获利,先要让别人获利,想要自己有所成就,先要成就别人。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唯有如此,大家才能彼此支持,互利共赢。
02
最大化思维
去我们常说:取长补短。
一个木桶的短板,决定了这个木桶能盛的水量。
但是换一种思路。
很多时候,与其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
德国科学家奥托·瓦拉郝早年上学的时候,文化课很差。
但是化学方面,却是学校里的天才。
他的父母非常开明,果断让孩子专注化学,放弃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奥托·瓦拉郝不负众望,很快卓有成就,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松下幸之助说: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把自己的优势最大化,才是一个人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
03
去结果思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与其总是想着事情能不能成,不如专心当下,专注手头的事情。
曾国藩为清朝奋斗半生,但是临近暮年,国家依然没有什么起色。
晚年的曾国藩一直问自己:这一切是否值得?
若是没有结果,何必劳心费力。
曾国藩一度消沉,但是后来他想明白了:尽人事,听天命。
不必担心未来如何,要把当下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做好。
晚年的曾国藩重新活跃起来。
学习化学,兴办洋务,积极引进西方技术。
因为对结果没有执念,曾国藩做事心态反而更加放松,事情也做得更加顺利。
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先后建立,洋务运动的开启,让一切重新焕发生机。
古人说:天意从来高难问。
人是很难去猜度天的。
一个人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事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都属于不可知的事情。
与其被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乱了心智,专注手头的事情,没准可以获得意外的惊喜。
04
感恩思维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12岁时随父去寺庙拜访一位高僧,请教人生之路。
高僧只说了一点:以后多说“南曼南曼”就可以了。
“南曼南曼”是禅语中“谢谢”的意思。
后来稻盛和夫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说:“本来像我这样的人不可能成功,但最终我却成功了,这一切都源于两个字——谢谢。”
滴水之恩,当思涌泉。
饮水思源的人,在交往中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认可。
知恩报恩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收获内心的幸福和富足。
中科院陈凯先院士说:不是因为有了收获才感恩,而是因为有了感恩才有收获。
很多时候,感恩才是一切幸运和成就的开始。
05
成长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思维。
对固定思维的人来说,人生的挑战是一场考验,考验失败说明自己无能。
但是对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个又一个的台阶,考验失败,只是说明自己仍需努力。
曾国藩的书房名为“求阙斋”。
别人都喜欢奉承,他却独独喜欢批评和教育。
每发现一点自己的弱点,积极改正,自己的修养就更进一步。
马斯克曾说:自己最怕的是失去“纠正性的反馈回路”。
随着自己成为世界首富,身边的人往往总是奉承夸赞,他担心自己无法得到正确的反馈,以至于让自己失去进步的可能。
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
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批评,不要沮丧,也不要生气。
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所有磨难都是历练,所有挫折都是考验。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精进,不断前行。
06
初心思维
有个老教授做过这样一个测试:
他问学生:假如你们要上山砍树,前面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棵。
学生说:当然砍粗的。
教授又问:如果粗的是普通杨树,细的却是珍贵的红松呢?
学生答:红松这么贵,当然是红松。
老教授接着问:如果杨树是垂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呢?
学生答:那就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啥也做不了。
老教授又问:但杨树上有个鸟窝,几只幼鸟正躲在里面,你们会砍哪棵?
这时,终于有人忍不住问:教授,您终究想测试什么呢?
老教授笑着说:
“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为啥砍树呢?
假如是取柴,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平白无故拎着斧头上山砍树啊。尽管我的条件不断改动,但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啊。”
同学们恍然大悟。
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
这个目的,就是我们所谓的初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历经人世沉浮,慢慢忘了自己的初心,偏离了航道。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这一生不知为何而活,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管怎样,无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都别忘了,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07
量变思维
图片
李松蔚在《5%的改变》中说:不用100%的蜕变,只要改变5%,生活就会有新的可能。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学会积累量变,学会循序渐进,才是成事的必由之路。
明代学者徐溥觉得自己缺点太多,于是给自己订下规则,每改掉一个缺点,就往书房的瓶子里丢一粒大豆。
他花了十六年的时间,不断往瓶子里丢大豆,自己的缺点也随之被一个个改正,最终成长为一代名臣。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人生不在一朝一夕,任何的改变和成长,都需要循序渐进。
一步步改变自己,一点点完善自己。
从一个微小的变化开始,慢慢撬动命运,才能成就更高阶的人生。
08
长期思维
中国有句老话“行百里半九十”。
就是说走一百里路,走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因为很多人坚持到九十里就放弃了。
人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运气和聪明,而是毅力。
一百多年前,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人类第一部电话,震惊世界。
但是另一位科学家莱斯却跳出来,声称电话的发明权应该归他。
原来,之前莱斯花了很多年时间,研究出一种通话装置,但是只能单向传声。
发明这个装置之后,他一直在不停尝试,希望可以双向传声。
但是迟迟没有进展,在尝试了无数方法之后,他最终放弃,声称双向交流绝无可能。
谁曾想,后来者贝尔在他的装置基础上,很快发现了不足。
他将莱斯装置上的一颗螺丝钉多拧了半圈,仅仅0.5毫米,话声就可以相互传递了。
最终法院裁定,贝尔胜诉。
莱斯说:“我在离成功0.5毫米的地方失败了,我将终生记住这个教训。”
世界上没有哪条路是容易走的,也没有一种成功是有捷径的。
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黎明前虽然要经历一段漫长的黑夜,但岁月绝不会亏待我们的每一次努力。
▽
著名主持人莫罗曾说过一句话:我们都是自身经验的囚徒。
很多时候,局限一个人的不是环境,不是能力,而是固有的思维模式。
当跳出思维的局限,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思维即命运。
一个人能走多远、登多高,取决于他能不能不断打破思维的高墙,改变思维的习惯。
点个在看,从当下启程,摒弃旧思维、打开新思路,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