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西南有座名山上方山,在山巅之上有座佛寺,即楞伽寺,寺内有座古塔即楞伽塔,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
楞伽塔位于著名的国家级太湖风景区石湖景区苏州上方山森林公园内,一千多年来楞伽塔始终昂然于石湖清风、绵山朝霞之中,成为石湖景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标性景观。
上方山森林公园公园距苏州市中心4公里,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取胜,山水相依,风景如画,胜迹遍地,被誉为“吴中胜境”,是游客和苏州市民游山玩水、寻古访幽的好去处。
上方山高不足百米,是公园的制高点,原名横山,隋建寺庙始呼楞伽山,它西南接吴山岭、七子山,北通茶磨屿,峰高92.6米,是石湖横山组脉的主要部分。据《上方山志》卷一记“名胜”云:“山名上方,其山北连红螺、南压太湖、东负云风、西接百花诸山。其水东西合襟,南转而东,由孤山达天开而入于湖。 ”
进入公园大门是一块小水域,褐色石块砌岸,水中锦鱼嬉戏。上架一单孔拱桥,桥名楞伽,源于楞伽寺塔。上方山坡度比较平缓,几为树木所覆盖,远远可见山巅的楞伽塔。
自古以来,楞伽塔一直受文人墨客吟诵之爱,就连达官贵人也乐此不疲。乾隆皇帝数次下江南,总要来上方山,赏湖,观塔,休憩,喝茶,留下了《雨中游上方》、《上方山楞伽寺》、《游上方山》等诗作。正因为他每下江南必访上方山,这里也留下了一条御道,长约一公里。
刚进公园的大门时,我觉得上方塔很远,但穿过紫藤长廊,沿着上山的坡道走了不多久,猛一抬头,发现楞伽塔,竟近在眼前了。
沿着约两米宽的石板路向南拾级而上,虽百步九折,曲径通幽,但很快便也登上了位于南峰顶部的楞伽塔院,塔院虽已经过整修,还保持着原来的面目,寺院入门已改建成天井相隔为正殿,面阔五间。寺院虽小,在古城众多寺庙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是最古老的塔院之一。在上方山麓的三个寺院中居最高,是香客的必到之地。
隘口处一牌坊上,正面额书“楞伽烟雨”,联为“俯见坊前仍领湖光山色,遥指树外几传越垒吴台”;背面额题“吴越遗风”,联为“城郭当前烟火万家忧乐共,湖山在望乾川一气古今浮”。字里行间,历史的悠远和山水的神韵跃然于上。
穿过牌坊,是一块约十丈见方的平地,望湖亭即筑于此。因为地势较高,这里是远眺石湖的绝佳位置。站在亭子里向东南放眼望去,风平浪静的石湖宛如一块色泽沉厚的碧玉,湖心处一辑小舟只呈米粒大小。
沿石台级前行,宝塔即在眼前,虽斑驳沧桑,却不失佛家气度。松柏掩映中的楞伽塔,俗称上方塔,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高度约28米。塔室壁面以叠涩法逐层向中心收敛,各层塔室平面方位作四十五度错叠配置,壶门的位置亦随塔室而逐层交替。这种错角结构与苏州古城内的院双塔雷同,是江南宋塔特有的一种结构方式。
楞伽塔傲立山巅,是石湖边的制高点,视野格外开阔。这座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塔、位居第二的楞伽塔。不少去过苏州的人只知“虎丘”,不识“楞伽”。
楞伽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年),由吴郡太守李显所建,塔铭由司户严德盛撰。但所看到的塔已是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建的,其后虽经历代修缮,然结构仍保持为宋代风貌。
在经过楞伽寺时,在塔院的前壁残碑上,曾看到明崇祯七年(1637年)《重修上方塔碑记》,记载了修塔的经过。重修时塔身增高,各层高度依次递减,平面大小亦相应逐层收敛,整修后塔体更觉风姿绰约。
上方山是一登高佳处。苏州民间有在重阳节登高之风俗,而上方山是首选之地。既可遍览周边山色,又可欣赏石湖风景,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景色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场所。
有了傲立山巅的楞伽塔, 整个石湖就灵动起来了。宋代诗人周南曾在《横山寺楞伽塔》一诗中赞美楞伽塔:吴越台池大业城,如今花鸟故时春。思量却是楞伽塔,曾见苏州六代人。
从上方山下来到石湖,石湖宛如婀娜的姑苏女子,宁静而淡然,连同她身后黛色如烟的上方山,以及与之交相辉映的塔影、画桥和村居,构成一幅精致典雅的山水园林的画卷。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游上方山后,将它与虎丘山相比,认为“虎丘如冶女艳妆,掩映帘箔,上方如披褐道士,丰神特秀。”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已亥杂诗》中也有一首咏上方山七绝:“拟策孤筇避冶游,上方一塔俯清秋;太湖夜照山灵影,顽福甘心让虎丘。”
站在湖边看,云收夏色,石湖已秋,秋水澄澈,水天一色。上方山的楞伽塔在深秋的瑟瑟冷风中多了分古朴苍劲。波动的水面,黄色的野草,叶落的树干,让似乎总是绿色一片、春日常驻的石湖景色有了浓浓的秋意。
偶有风起,悄悄颠簸的水纹,倒在石湖的塔影亦随之微微颤动,似乎在向沉默不语的湖水诉说自己不凡的身世。
有一座古塔在你的日常里高耸如云,这样的古塔仿佛灯塔,既关诗情,又有让人心生天下大定的妥然之感,似乎总能从凡俗的尘世里领取一份神秘力量的庇护与加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