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涵在这家公司里工作的三年时光总体来说,还是幸福的。三年来的时光,有很多孩子都和孟涵结下了身后的师生情。有一次,孟涵在和一个小孩聊天,那个小孩滔滔不绝地讲小猪佩奇,不经意间管孟涵叫妈妈。
孟涵的微信里添加了几百个家长的微信,她和这些家长相处得很好,这些家长在孟涵来英国之后,还和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在孟涵发布的朋友圈里点赞评论,孟涵刚开始都一一回复,后来评论的人多了,学习又太忙,就不怎么回复了。国内的人对国外清新的自然风景,干净的空气和水还是蛮羡慕的。
生活这样一天天地前进,孟涵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时时查看戴先生的微博。看到他的每一点信息她都欣喜万分。那时的孟涵太喜欢戴先生了,她迫不及待地想他能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存在。
某一天,戴先生更换了微博头像,孟涵觉得那张头像真实幼稚又孩子气,觉得好气又好笑。于是第一次,她鼓起万分勇气,向戴先生发出了第一封私信。她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回复啊,哪怕就回复一个字也是好的。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看,期待着他的回复。
奇迹发生了,他居然回复自己了。他真的回复我了,孟涵心里这样想。孟涵说:"我求你换个头像吧,这张看起来好二。"戴先生回复说:"这就是我。"配一个酷酷的表情。孟涵第一次觉得这个成熟的男人,心底里是一个可爱的大男孩。
有了第一次和戴先生的通信,孟涵似乎看到了希望,她觉得他正在认识自己。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以及后来更密切的往来。
戴先生发的每一条微博,孟涵都积极转发、评论、点赞,坚决做戴先生最忠实的粉丝。孟涵的评论很有特色,戴先生偶尔也会回复她的评论。这给了孟涵莫大的自信与鼓励,渐渐地,孟涵开始放肆了,她的评论越发出言不逊,仿佛站在一个特殊身份的视角,对戴先生的微博进行品头论足。慢慢地,戴先生开始不厌其烦,他公司名下的员工开始出现语言攻击,微博上一场小小战争开始了。
面对微博上那些人对孟涵发出的语言攻击,戴先生没有回复,没有阻止,也没有推波助澜。只是在孟涵每次想怼回去的时候,戴先生将微博评论功能关闭了。在这件事上,戴先生没有站在孟涵这一方。孟涵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不知姓名,不知身份,不知长相的网友,众多粉丝中的一名而已,犯不着。
在这一次的微博语言攻击事件中,孟涵受了伤,她有很长一段时间心里很难过。她想放弃对戴先生的追求。这追求有什么意义啊?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有多喜欢戴先生,别人都是看客,根本不关心她的心理感受,就连戴先生自己也未必真的看中她。是呀,她只不过是万千粉丝中的一个而已。她被攻击了,受伤了,有谁会真的关心她?
夜晚,孟涵躺在床上睡不着,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她好难过,身边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她还要继续喜欢他吗?她不知道。
人,是一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动物。
可能是因为一个女孩子独自一人在北京打拼太孤独了,她内心深处还是忘不了戴先生。于是她以另一个微博身份,重新关注了他,并时时@他的微博,点赞评论更是一个不能少。
或许,一个人的气息可以通过文字穿透屏幕,直发对方眼前。没过多久,她就被人认出来,又是一轮集体的人身攻击,比之前更加凶猛。这一次彻底伤了孟涵的心,她的自尊心被击得粉碎,她感觉自己再也开心不起来了。这是孟涵第一次感受到网络语言毒辣的攻击性。
她意识到了,这不过就是一场一厢情愿的暗恋。可她又做错了什么,难道喜欢一个人有错吗?难道她不该喜欢他吗?或许,孟涵喜欢上了一个不该喜欢的人。但爱与不爱,谁又能决定。
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消失在网络上。新浪微博再也没用过,她开始专心工作,工作永远不会对不起她,但人会。
孟涵将全部的心思用在工作上,她开始更频繁地和学生互动,和家长交流,休息时间也用来约孩子补课。她把自己的时间塞得满满的,不再想他。
思念是一种病。一个人的思念到底有多深?
这样的时间过去一年了。她没有再转发或是评论过戴先生的任何微博,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没有再关注过他。
她想忘记他。可思念这个东西,你越压抑它,它就越汹涌如同潮水般向你袭来。这一年的时间里,她没有一天是忘记过他的。每天在公司她很忙碌,但是一回到空荡荡的房间里,她就觉得冰冷包围着自己。闲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属于戴先生的。
那是2014年10月份的某一天,孟涵25周岁的生日。她没有给自己买一块蛋糕,却做了一件告白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