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一直没有好好的读过《三国演义》,今年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在微信读书,听完了李庆丰老师精彩说书,书讲的很精彩,感慨也颇多。

《三国演义》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为止,将近一个世纪(184—280)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国演义》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形象达四百多个,刻画最成功的,就是毛宗岗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而刻画最成功且影响深远的我认为是刘皇叔刘备,在刘备身上集“忠“、“孝“、“仁”、“义"于一身。
刘备的忠:
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讨黄巾、征董卓,忠于汉室。看到汉室衰微,刘备决心“伸大义于天下”,重整汉家江山,这一切都是表现他的“忠”。
刘备的孝:
刘备对待母亲非常孝顺,他织席卖鞋来奉养母亲,他在危难中得到谋士徐庶,当听说徐母被曹操软禁,就毅然放走徐庶,这是在描写他的“孝”。
刘备的仁:
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火烧新野之时,他事先把居民迁移他乡,败走江陵时,刘备在万分危急时仍不忍心舍弃跟随他的百姓,救陶谦,陶谦三让徐州,他坚决不受,投刘表,刘表要把荆州让于他,他也不接受,进西川,因为与刘璋是同宗,就不肯抢夺他的益州,这些都在显示他的“仁”。
刘备的义:
赵云单枪匹马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终于把刘备的儿子阿斗救出,当赵云把阿斗交给刘备,刘备一把掷于地上,说:“为此孺子几损吾一员大将!”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孔明按军令状欲斩关羽,刘备以结义之交为其求情,关羽大意失荆州,为东吴所杀,刘备亲自讨伐吴国,这些情节都在刻画他的“义”。

小说赋予刘备忠孝仁义等如此之多的美德,既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在动乱中企盼出现圣君的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