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想着“要用”,想着“要处理那些破烂儿”,想着“要扔掉”,可结果却置之不理。这种感觉从侧面看,其实是拖延与自己的约定,这不正是典型“拖延症患者”拥有的症状嘛。
而《断舍离》这本书对于有拖延症的人尤其有帮助,顺便还带上像我这种有选择恐惧症的人上车,一起脱离“苦海”。
何为“断舍离”,其实很简单,就是简单的数学式子----断+舍=离。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断”。断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的购买欲望,我们常常会在双十一、618等购物狂欢节买下一些我们看似会用却从来未用过的东西,所以想要践行断舍离的第一步,必然是关掉“盲目购买”这扇闸门,斩断那些“不请自来自动送上门”、“觉得很便宜”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什么都不能买,而是我们在选择物品时,应时刻跟自己对话,这样东西“我要不要用”?实在下不了决定的,问问自己,这样东西我现在(注意,是现在)我需不需要用到,如果不用,丢!
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可惜(我经常这么觉得),但唯有知道痛,才能痛定思痛,告诉自己:明知道这个买来没用,还浪费钱买,结果,最终还不是要丢,我恨啊!但正是因为这种“恨”,会让你在下次购买过程中,潜意识会选择对的、适合自己的产品(我多么痛的领悟w~)。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没办法拒绝(断),不管是什么我都会应承下来,我没办法说不。”其实,这种话反过来说,也有可能是“我讨厌被人拒绝,我不想受伤害”。因为己所不欲,所以也不想将同样的招数施于人。但其实换一种方式想,没有人有义务为你做什么事情,(包括父母)也没有人必须要承担着帮助别人的义务,既然双方互不相欠,为何不干脆些?(不敢拒绝别人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是你自身不够强大)。
那什么叫“舍”?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位忧郁的女子----可惜。“可惜”其实很可怜,整日被搁置在某个角落,无人问津,偶尔主人收拾东西的时候看到了她,轻轻拾起,又缓缓放下。我想,这时候主人的心态是这样的:咦这东西怎么还在?可是扔了怪可惜的,放回去吧,可能将来会用到。于是,距离下次“主客会面”又不知是猴年马月。
但或许,我们需要换一种看法对待物品。既然觉得可惜,就不该仅仅是把它拿回来收着,而是要去分享。正是因为觉得可惜,才不能是为了未来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而将它无限期地保管起来,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的地方去。
这种物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书籍,很多纸质书籍我们看完了,却舍不得扔掉,常年放在书架上,直到纸张泛黄。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转卖的方式将书籍送给那些在贫困山区,渴望读书的孩子(这里推荐“多抓鱼”公众号,可以转卖二手书)
离则更简单,即当你留下都是你此刻在用的、适合自己的东西的状态。断舍离机制中,有一个七、五、一法则,其中的五很有意思,就是说你只能留下五件你特别喜欢的东西,这样,你就只允许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进入家里。如果入手新欢,就得放弃之前排名在最后的东西,就这样不断循环,自然而然能够留下排名靠前的东西。
这样做下去的好处是,一个人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不会搞不清重点,也能够培养出“永远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了,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奶思!
这其实也是断舍离的最终目的: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就好像你抛弃几十块的衣服,开始穿几百块的衣服,自己渐渐就会跟那件东西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不知不觉发生变化,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往的减分发变为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些不是有意为之,都是自然而然实现的。
如果想要重新打造自己,《断舍离》值得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