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天气:晴
或许是上天冥冥之中就已注定,在我人生动荡的2018年年末,让我结识了潘老板,来到中国书画美术馆里,开启了一份令人内心安稳的工作——成为美术馆的看门人,也可以说是守护者。
与我以往所做过的那些工作不同,美术馆里的工作相对轻松、安逸。有客人来的时候,我就招呼一下,没有客人的时候,我就更新公众号。
我期望我颠沛迷茫的灵魂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宿,我更期望自己可以在这里获得成长。用王老师的话来说:来这里工作至少可以纠正你的人生观,让你知道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美。
现今这个时代,高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一抓一大把,但真正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却十分稀缺。
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王老师吧。
王老师,山东人,九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已经坚持了四十多个春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书法已融入了他的生命,是他毕生修炼的事业。
王老师为人十分谦虚友好,衣着打扮也极为朴素,出入时,常常是一身灰色的棉夹克。
他淡泊名利,钟情于纸媒,并且坚定不移的相信,互联网文化永远代替不了传统纸媒。
我问他:若是如果有一天,纸媒真的消失了呢?毕竟在飞速扩张发展的科技面前,就连我们这代人都见过太多物种的“灭绝”,多到甚至让人应接不暇的地步。
“所以,我们这群人才会在这里,默默守护。”王老师听后笑笑,“你不能否认纸媒或者说传统媒体,比如今的互联网媒体要严谨得多。字里行间,都是人们斟酌再三的结晶。不像互联网媒体,只为吸引眼球,错别字连篇,却依然倍受追捧。”
“可是,现在的人们都习惯看这些了呀?”
“这才是让人觉得悲哀与可怕的地方。你不觉得如今的社会太浮躁了吗?尤其在北京这种大都市,每一个人都在追赶,仿佛很难沉下心来真正做一件事。”
类似这样的话,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听到别人和我提起了。
不论是意外结识的在中关村做“码农”的小夫妻,在家乡做销售的姐姐,还是像王老师这样的书法老师,又或是各大论坛……“浮躁”这两个字竟然像是不能预防的传染病,不知不觉间在人们中间蔓延。
可,人,又为什么会浮躁?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王老师说:是因为这个时代让我们内心缺乏安全感。
突然想起前两天正在读大一的外甥女回家省亲,偶然说起学校里新考进北京读大学的学生,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对各种能提现自我价值的事都格外上心。
还有年近50岁的大姐与二姐,在北京摸爬滚打多年,却依然毫不松懈的冲在第一线。
我们不甘落后,不敢落后,我们努力奋斗,从某一种角度来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在那积极努力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将来想要追寻的是什么?如果不知道,那这背后会不会有那么一点盲从与无奈?
我后来又问王老师,有没有想过利用互联网媒体把自己捧成网红,教教学生?
王老师却说,大规模的授课会妨碍他对书法艺术的研习。
“我这么说,你或许不能理解。传道授业怎么还能妨碍我?事实上,只要我总是想着把我现在的书法变现,书法就不是书法了。很多利益关系需要我分身维护,我的精神也就很难再集中。而我的理想,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写出一套我自己的笔体、流派。”
“那也可以先挣几年钱?然后再继续研究呀?”我有些不能理解。
“昙花一现而已,终究被这个时代覆灭,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今年已经50多岁了,我已经规划好了我的60岁、70岁、甚至80岁。时间对于我来说,还有多少是未知数。我不想浪费。”
不知为何,我突然很羡慕像王老师这样的人,虽然有些固执,但却真正明白自己人生的使命。
苏轼曾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与归属。
而我的归属又在哪里呢?
王春山,号衎公,别署韩州漫士。祖籍山东琅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梨树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兼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书画》特聘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