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学习研究洪江历史和故事这个大工程之前,我并不被网友看好。要理解洪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包括五溪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雄溪蛮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是,通过一年的努力,回过头来看时,我发现自己没有被洪江本土学者或者其他历史定论所影响,自己就像一条小鱼一样在浩瀚的史籍中游弋,一直以自己独立的思考、观点和注重证据的严谨、实效而获得了回报,逐步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观点和学习研究的证据:共工与洪江苗;巫州、叙州、龙标与洪江;洪江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有些人,尤其是黔阳的批评家会批评我的工作和观点,但是我可以直率地表明:我相信我所写的都是真实而经得起检验的。当然,我作为业余五溪历史文化的学者,现在还是半桶水--淌得很,希望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自己的水平会扎扎实实地提高,孤独行走的路会越走越宽。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来自于唐代宦官高力士流放巫州时所作《感巫州荠菜》:高力士以荠喻当地五溪蛮首、共工后裔之洪江苗,说荠菜在长安、洛阳论斤来卖,卖得很贵,而生长在巫州的荠菜却无人理睬。共工余部巫州雄溪蛮和九州之戎如安禄山之辈,与华夏族在各方面虽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无论是在长安还是土生土长在巫州,生活习惯性情都没有改变。
肃宗上元元年(760),高力士为保护玄宗被当政的肃宗皇后张良娣与奸宦李辅国怀恨而贬谪到巫州(州治今湖南怀化市洪江区)。《明皇杂录》原文:“高力士既谴於巫州,山谷多荠而人不食,力士感之,因为诗寄意:「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其後会赦归,至武溪,道遇开元中羽林军士,坐事谪岭南,停车访旧,方知上皇已厌世。力士北望号泣,呕血而死。张少悌所写的高力士墓志中有清楚的记载:“宝应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闻天崩地圻,二圣下席,长号泣血,勺饮不入口,惜攀髯而无及,俄易箦而长辞。其八月八日终于朗州龙兴寺,享年七十三。舆榇至京,恩制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
"六桂联芳"已经被证明是海外华侨的“贡献”,不可取!而且翁家也没有分姓,可能是我误入歧途了。
叙州因红头发蓝眼睛的共工部落而得名。战败后从河南辉县被禹发配到了河北幽州,隋唐后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因为共工部落很多人的长相与胡人、鲜卑族人别无二致,当时只要见到胡子长得长一点的都有可能被杀。为了逃避民族互相仇杀而改名换姓、纷纷南下,魏晋南北朝时,共工部落已成为 湖南、湖北一带望族,最后落脚洪江的共工部落后裔建立了五溪蛮最强大的族群----雄溪蛮。溪蛮丛笑记载的五溪黄头发就是这个部落的后裔。叙州这个地名在五溪被撤销后,又在北部羌族地区继续使用。
与共工部落同族的氐羌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国语·晋语》记述,炎、黄二帝为兄弟,是少典氏,,父,,与有?氏,,母,,所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在甲骨文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民国初年以来,章太炎在《检论·序种姓》中已指出:“羌者,姜也。”后来傅斯年在《姜原》中进一步论证:“地望从人为羌字,女子从女为姜字”;顾颉刚在《九州之戎与戎禹》中更指明:“姜之与羌,其字出于同源,盖彼族以羊为图腾,故在姓为姜,在种为羌。”
早就解释过,共工部落生活在黄河中上游,族群与羌族、九州之戎同源,当时的炎黄部落依靠文化统一,而不是血统的统一。西北民族与黄河中下游黄帝部落汉族互相通婚是很正常的情况,秦朝的汉族本身也是来源于西北的民族。即使到了唐朝,华夏族当时依靠文化统一,李世民本人也是胡汉混血。
共工部落余部洪江部落到五溪盘瓠后裔地盘上入乡随俗,被划分为苗族,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地名、姓氏这些历史记忆符号暴露了他们是共工部落。凡是有共工部落后裔的地方,几乎都有“洪江”这个地名,都分布在江河边,“洪江”地名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江西和福建,最出名的当属巫水流域的怀化市洪江区。
网友评论
倘若我的祖先是羌人
我信也仍旧是共工的后代
尽管我家是久居京城几百年的回人后代
骨子里透着百折不挠的武林雄风和勇敢精神
就因为这些
我敬佩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