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种地为生,自己也会选择“青储”。
是人有病了,还是小麦有罪了?是人钱重了,还是牛羊金贵了?
熬到初夏的冬小麦,和人一样活得够艰难,熬败了三九严酷,熬走了乍暖乍寒的春天,熬到这初夏蔚然的绿野。再有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摇曳的青麦,在它们初萌的盛年,将摇曳成成熟金黄的麦海。
麦熟麦黄,绣女下床。夏收,龙口夺食的日子,无疑是百姓抢收庆祝的节日。夏收秋播,人与天斗,成了以地为生百姓的重中之重。
这会儿有个叫“青储”的名词传来,听起来够可爱,具体而言谓之“青贮”,在今日头条看看,在抖音里刷刷视频,在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的中原大地河南,大型收割机收割的不是金黄的麦子,而是成片青穗扬花的麦田,洋气的“青储”也博得国人诸多的眼球。
“青储”模式,对种地为生的老百姓来说,节省了体力,提高了田地每亩的经济收入。打一亩麦子,要多出一份收割机的开销,还要反复晾晒,花费诸多体力和时间得来的麦子,远远低于一亩一千五百块的“青储”回报。要是种地为生,自己也会选择“青储”,不用过度劳累,每亩还能多出几百块的干脆利润。
要从大处着眼,麦子长到这碟上,二十多天就可颗粒归仓,这番夭亡消失,实实让人难过。人的口粮成了牲畜的好营养,馍面主食的我们,怎能不担心!
有人说国家粮储丰饶,若真的真的不用进口别国粮食,我们有何说辞?若是谴责辛苦务农趋利“青储”的百姓,显然道理难通。
在新冠噪扰的年景,在俄乌战争,在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高价收购青麦“青储”,是别有用心的人暗中操作,还是多年如此?
不管怎样,毁麦事件,让人心痛。
五月的夏收,关乎十四亿人明天后天的馍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