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狗十三》,内心挺难过的,可是却又哭不出来。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养过狗狗吧,无法感同身受。
但是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恐怕就是李玩两次疯狂找狗的样子了。那种伤心和难过,隔着屏幕都为她感到心疼。
这部电影述说的故事不止关于狗,还关于家庭、友情、爱情、人情、理想、爱与包容、理解与妥协、以及无边无际的生活……
愿来生,我们都有一个支持自己梦想的爸爸
电影的开头,便是李玩爸爸擅作主张,改了她加入其他小组的愿望,只因老师的片面之词。
不明就里的他便单方面地认为这是为李玩好,殊不知,他伤害的只是一颗脆弱的心灵。
李玩小心翼翼地成长,缺失的母爱让她孤独至极,而另一边又是爸爸的不理解和强迫式的管理,她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愿你我常常有爱陪伴身旁
当无人理解的李玩看到那只孤独的小狗时,眼神充满同情和溺爱。
爱因斯坦(小狗的名字)和她,都是同一个世界里相互依靠的两片不同的孤舟,因此,爱因斯坦丢了之后,李玩像发了疯一样,大半夜出去找狗。
可是,茫茫人海,怎么寻得到呢?任凭你扯破了嗓子,还是无济于事。
继母买了一条同样的狗回家,全家人都和她说,那就是爱因斯坦,连她的堂堂姐也说是这样子的。但李玩知道,它不是。她的爱因斯坦不会朝她吼叫,她的爱因斯坦不会用敌视的眼神看着她。
可是,爱因斯坦真的不会回来了,只能继续对这个“爱因斯坦”好罢。特别是在奶奶为了找她而离家,最后被爸爸打,李玩决定不闹了,她开始慢慢接受这只新的“爱因斯坦”。
然而,其中的苦楚,却只有她自己知道。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父母要先审视自己
电影《超脱》里有这样一句话:“在人们要成为父母之前,先确定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那个标准。”
那时候,忽然看到的这句话,我竟然记得特别清楚。
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行动胜过一切。
因为太淘气,把奶奶弄受伤了的皓皓,因为太小,得到了在父母看来“理所应当”的原谅,只因为:“娃太小了,懂啥勒?”
在李玩和爸爸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的时候,换来的是责骂和不屑一顾。
殊不知,教育就应该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李玩爸爸干涉她的决定,在丢失爱因斯坦后并没有展现出父亲应有的担当,还因为李玩的不依不饶而大打出手。甚至于李玩在继母和爸爸的孩子——皓皓三岁生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有了一个弟弟。
爸爸三翻四次和李玩说,要带她去看天文展览,可是,在开馆的那天,却在酒桌上觥筹交错,为了生意伙伴的欢乐而不顾自己孩子的感受,导致李玩在闭馆前的最后一秒才到达地点,完美错过她心心念念的展览。
李爸居然忘了李玩不喝牛奶这件事,恐怕是更加令她伤心难过的了。
再说说李玩的继母,作为母亲辈的人,却总是不怀好意地对待李玩,买只新的狗来骗李玩;去公园玩的时候,一个劲儿地保护皓皓而拒绝李玩要带他去吃冰淇淋的建议。
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有一种为自己的本能。可是,孩子的世界是夹杂不了其他东西的,他们那么单纯,也无法反抗啊。
千帆过境,愿我们可以远离人情世故的羁绊
为了生意的李爸,把李玩和妻子都带上了酒桌,还让李玩敬酒,让她喝酒。可是,她才十几岁呀!
不知他在递酒杯的刹那,有没有一丝的无奈和悔恨?会不会有一丝的不安和难过?
成年人的世界,真的难以理解。
偌大的饭桌,一群人在听一个人说话,他说的慢条斯理,不紧不慢,却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可大家还是得继续听着,并且保持微笑,还要及时回应。
这一切,都是为了老板高兴。所以,他们牵强附会,似乎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生活。可是,淹没的却是他们自己。
人要有多勇敢,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做自己讨厌的事?
很难。
所以,当李玩在酒桌上离开的一瞬间,我觉得她帅极了!
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人来人往,不再彷徨
爱因斯坦丢了,李玩疯狂地找,疯狂地闹,但是被爸爸打过之后,似乎就“懂事”了,还主动帮忙去遛新的狗狗。
很久以后,忽然在街上看到了它,李玩笑着说还怕它认出她,却在转角处,泪流满面。
李玩从来喝不了牛奶,一喝就吐,却在伤心难过的夜晚,一口喝掉一杯牛奶,之后吐得昏天暗地。
李玩的爸爸在饭局上为了面子让她喝酒,犹豫了一会儿她依然端起酒杯。
饭桌上,叔叔为她点了招牌菜——红烧狗肉。当全家人都愣住,盯着李玩的时候,她沉默着吃下了夹过来的狗肉,放进了嘴里,还说:“谢谢叔叔。”这时,全家人紧张的心才放松下来。
她不断地委屈自己,不断地活得更加懂事,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大人。
或许,这也是成长的模样吧。一路妥协,一路成熟,一路付出代价。
“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是啊,人生的好事坏事,都还多着呢。我们总得受着啊。
我们停留原地,努力活出自己。
结尾处有一点也非常让人感动:学滑冰的皓皓举着小手,哭着让叔叔拉他,让叔叔慢点,那种无力感显得非常绝望又无奈。
可是叔叔没有啊,叔叔让他尝试着自己站起来。“试一次?试着自己站起来。”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无奈,但是自己依然要伫立着,倒了再爬起,只有自己努力。
李玩,别哭。
文/梅林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