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来自生活善柔美文分享带着心事去旅行
新疆游记|喀什博物馆里的少数民族生活风貌:维吾尔族的帽子

新疆游记|喀什博物馆里的少数民族生活风貌:维吾尔族的帽子

作者: 黑揍红 | 来源:发表于2021-12-22 18:53 被阅读0次

继续新疆旅行。今天的话题是:喀什博物馆里的【少数民族的帽子】。

中国古代有一种“冠礼”,说的是男子到了20岁就要戴上一顶特别的帽子,以示成人,于是后世把20岁称为“弱冠”。如今,帽子在庞大的汉民族群体中有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却没有了统一的规矩;20岁的人连年辈出,戴帽子的礼数却已经不知所踪——

很多人丢掉了帽子——即便有,也往往只作装饰与御寒。然而:到过新疆旅行的朋友有没有发现,这片土地,让我们又重新“捡”回了帽子的意义。这个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在疫情之前,喀什市每年接待游客数以千万人次计,所以虽然它是一个边陲小城,但博物馆却建设得十分体面:分门别类,大方端庄。其中就有一个区域是专门用来展示本市少数民族的民俗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在这个区域,最吸引我的是喀什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鞋帽,还有工艺品。

见微知著,喀什地区少数民族生活风貌的与众不同之处都藏在服饰鞋帽里。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生活在新疆的就多达47个,喀什境内也有十几个。在我个人的感受中,新疆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格外重视头部的装束,帽子极具代表性。而我的经验是:在新疆旅行,想要成功地将各个少数民族识别,不需要看脸,不必对话,一顶帽子足矣。

在喀什博物馆“衣帽区”的所有展品中,属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的最为亮眼,最有辨识度。咱们就以这两个民族举例,聊一聊有关帽子的趣事。

维吾尔族的帽子和服饰

维吾尔族的帽子是特别的。它不像回族的白帽那样只戴在男人的头上,也不像柯尔克孜族的帽子那么丰富多样——未婚女子、已婚女子和中老年妇女的花帽、头巾有着明显而相对森严的区分——维吾尔族的帽子是一辙相通的。

在喀什的维吾尔族老乡家做客的时候,我发现这个民族的四棱小花帽“尕巴”所适用的人群范围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贫富高低,是一视同仁的。

唯一的区别在于装饰:

女孩子会在帽檐上安装彩色的纱巾,或在帽檐下添加细细的(假)长辫子,让自己看起来更漂亮。此外,维吾尔族男女花帽的花纹也有着细微的差别。

通常来说,织绣越精细、花纹越丰富、装饰物越珍贵的四棱花帽价格越高。但在我的印象中,尕巴的神奇之处更在于,无论它的细节设计得多么琐,却始终可以保持住简洁规整的轮廓,清爽、清晰。它不会抢了美貌的风头,也不会超脱原有的造型,仿佛有一种“不张扬”的规矩隐隐在内,让人觉得甚是巧妙。在新疆旅行久了就会发现,事实上这样的“潜规则”也藏在维吾尔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维吾尔族人的建筑、民居,无论装修豪华也好,简朴也罢,它们永远都分为三个层次:客厅、餐房、储藏室。要么就是外屋、中屋、内屋。其中以南疆喀什的阿以旺民居最具有代表性。

你会发现,南疆人民不喜欢住在复杂的房子,他们更愿意把家搞成一个平面。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的房间分布在院子的角角落落,就连用具都最大限度地去“铺展”。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喜欢搭建,除非实在没有办法、必须要节省空间,否则不会把自己的家“摞”起来。他们有着特别大的院子,特别大的厅,特别大的花圃,还有攀爬满处的葡萄藤。

除此之外,这样的规则也体现在维吾尔族的饮食方面。

新疆的馕、手抓饭,还有烤包子是流传了上千年的食物,这样的数据是从喀什博物馆里所展示的这一地区所出土的文物、器皿中推测出来的。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这些食物的做法、配料始终未变。包括饮茶的习惯在这一地区的流行程度,不亚于维吾尔族的四棱小花帽,男女老幼“通吃”。

新疆人很聪明,但他们是“固执”的。我把它理解为,一份对信念的坚守。这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民风、民间艺术们久经传承而不褪色,是经住了时间的考验的。它们像一棵棵参天的大树,吸引着人们一遍遍地踏上这片迷人的土地,钻进“森林”去探寻各自的美好。

下期预告:塔吉克族的帽子和服饰。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疆游记|喀什博物馆里的少数民族生活风貌:维吾尔族的帽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xc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