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昨晚任正非在华为公司内部的“自我批判大会”上发言的节选。临近年关,华为总部各种会议不断。
在1月17日也就是昨晚,任正非作为华为的主要创始人兼总裁,当着公司几乎全部高层的面,在全程公司直播的情况下针对公司近期出现的问题带头进行自我批判,并自罚100万元。
这个场景和十年前似乎是如出一辙,十年前华为的核心网产品线表彰大会上任正非是这样说的:
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我们能向前走多远,取决于我们还能继续坚持自我批判多久。”
“在大学课堂上,一个刻板古怪的老头在朗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视感有没有?
事实上任正非确实也是这样一个“怪人”。
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最新一期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华为以785.108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列第83位,也是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五百强企业。
任正非作为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和实际控制者,是华为彻彻底底的土皇帝,但是几乎从来都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关于他的报道,永远都是来源于华为员工中流传的“任总经典语录”。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还有华为一位新员工,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任正非批复: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还有华为前任副总李玉琢在书中写到他们之间的故事,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关于任正非挽留他的细节:
讲了大约半个小时,我打断了他:“任总,非常感谢你谈了这么多,但是我不想拖累华为。另外,我爱人又不在身边,我已经七年单独在深圳。”
他说:“那你可以叫你爱人来深圳工作嘛!”
我说:“她来过深圳,呆过几个月,不习惯,又回北京了。”
任立刻说:“这样的老婆你要她干什么?”
强势、多变、暴烈、狂热,让你心生不安的同时,又无法拒绝他的要求。强势又让人无法拒绝,这就华为前任副总裁对他最贴切的评价。
即使16年底华为华为就已经有了17万名员工,即使任正非本人并不是华为董事长,任正非依旧像个“山大王”般我行我素。
在网上搜索其他大公司的工作体验,所说也有人提及压力大但是大多都是说公司工作氛围轻松、非常人性化,可是一搜索华为?
永恒的主题是加班与压力,甚至很多应届生对于这样一家有着大好前景的公司都产生了一种恐惧。
但是即使是这样,任正非还是该辞退了绝不心软。丝毫不遮掩的像所有人宣布:“公司没有退休金,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就像生怕对手没有黑他的题材。
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家中的暴君没错,但是任正非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皇太子,他和华为的其他创始人最开始是:
“一个土匪头带着一帮穷人抢粮食,先在村里抢,抢一笔算一笔。”
他们说华为是他们这样一步步抢出来的,但是抢是抢不出华为现在这一群团结一心的狼崽子的。
任正非能够打造出华为这样的巨无霸,除了他够魄力、有创新精神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能够时时刻刻的保持着自我批判的精神。
他疯狂没错,但是他能够及时停下来。一个会停下来冷静思考的疯子才是最可怕的。
关于任正非和早起的华为,有这样一个段子:
任正非带着人“在村里抢了庄稼”挣了点钱后换了辆宝马,开着天窗和巨大的音响开在深圳大街上。在超了前面郭士纳的车后,他连问了三遍郭士纳郭士纳有没有开过宝马
——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他想知道宝马的刹车在哪。
这就是任正非。不光会说:未来未来通信制造业三分天下,必有华为一席。还会说“公司运转依靠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商业模式,一个轮子是技术创新。”
技术出身的任正非,对于摩尔定律始终抱有一种敬畏——它见证了40多年中信息技术恐怖的迭代速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创新之外自我批判也同等重要。
华为员工曾在知乎上爆料:
华为经常会贴出处罚通知,比如:某某用公司的打印机干私事,每张罚款50元。有一次华为修了一个小建筑又拆掉了,几天后贴出通知,因规划失误造成公司损失,决策人罚款一千元,被罚者:任正非。
又比如昨晚任正非当着当着全体员工的面对于自己通报批评,并罚款一百万元都是他自我批评的体现。
正是有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才真正成就了任正非,让他能够在狂热而独断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的历史上其他暴君的悲剧。
这种更加理性、更加清晰的思考方式帮助他能够更加系统化的建构思路,以及研究不清晰思路的方式。使得在华为一路走来几乎没有犯下重大的错误,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同样的,这种思维方式是能够在各个方面对我们提供帮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早在1990年,一群美国学者就对批判性思考发布了联合声明,简单概括就是:
通过各种论证,在海量的信息中学会掏出更纯粹的、更可靠的、更有价值的信息。
大部分人接收信息,都是海绵式的,这样接收的信息大多不经过思考,囫囵吞枣。这对于我们其实是没有好处的。
因为我们无法对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做出取舍,也就无法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是Panning for Gold,即沙中淘金。他要求我们在接受信息时要经过分析推理、提问思考的方式去筛选和消化信息,能增长更结构化、更纯粹、更可靠的知识。
就不用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了,我就问问有多少人人把百度百科当做权威的?
我们都需要问问自己:多久没有认真审视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信息了?
不管是我们在知乎上的阅读,还是公众号的推送,我不否认有很多文章和观点严谨而缜密。甚至很多段子都切入又准又狠。
但是这依旧不能否定这些信息的片面性,甚至这些的真实度都难以判断。当然,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想过要去判定,爽就是对的。
但是当网络言论已经足矣轻松地扼杀一个人的人生的时候,如果我们都不假思索的去汲取,就会很容易的被人利用而不知。至少,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是很大的弊端。
而“批判性思维”洽洽是它要求的是我们能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通过逻辑提出一些列的问题,来帮助我们逐渐的接近信息的真相或者本质,从而帮助我们选择。
虽然在中文语境中,他很容易和“否定”、“反对”等词汇联系,但是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提倡的原则是: 怀疑, 但不否定一切;开放, 但不摇摆不定;分析, 但不吹毛求疵;决断, 但不顽固不化;评价, 但不恶意臆断;有力, 但不偏执自负。
它要求我们面对外界信息或是他人的论证时,要先在脑海里思考这些问题:
1、准确地说, 它的中心议题和观点是什么?
2、我全部同意、部份同意还是不认同它的观点?为什么?
3、它的结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上吗?如果是,这假设合理吗?
4、它的结论是否仅在某些条件下有效,如果是, 那是什么?
5、我需要限定或解释论述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吗?
6、什么样的理由支持我采取这样的立场?
7、对方会用什么样的理由来反驳或削弱我的立场?
8、我该怎样承认或反驳他们的观点?
(以上为根据ETS GRE Official Guide内容改编)
实际上也就是当我们接收到信息的时候,针对这个问题以及我们自身的第一看法,尝试者提出不一样的观点,从而进行反复的论证。
反过来,当我们需要建构自己的论证时,也可以尝试着遵循这样的方法的方法:确定问题,厘清概念,有目的性思考;
A、针对这个问题,明确有哪些不同角度的论点和看法(这些角度有何不同?是否存在相应的理论或框架?如何利用这些不同的观点来解释问题?);
B、从不同的角度、正反两方面来评估论点和论据(信息是否可靠?是否切题、相关?是否充足,是否存在偏见或不合理的隐含假设等);
C、综合不同角度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反思自己的理由是否相关、充足?是否存在偏见?有何优势和劣势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