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看《奇葩说》的时候,讨论到了子女和父母的关系,高晓松老师的话很是触动到我,他说他为中国父母感到特别特别的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亲密关系,只有子女的喜怒哀乐。
目前为止,高晓松老师给过我三次灵魂的叩问:第一次他说不要被房子绑架自己的生活,他就是一直租着房子,这里住乏味了,就又换个地方住,他用行动支撑着他语言里的潇洒,把我们千千万万个“这怎么做得到”给噎了回去。第二次他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在生活泥潭苦苦挣扎的我们又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梦想,描绘那幅叫做希望的未来蓝图。第三次就是这一次,关于父母同子女关系的言论。
就不说什么自古以来中国父母都在为子女操心了,那些都离我有些遥远的不真切。我就以小见大地讲讲我的母亲吧。
我的母亲从我和妹妹生下来的那一刻就从未停下过为我们的操心。小时候,我们不懂事,肯定少不了父母的事事操心,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可是长到现在,我们都成年了,我和妹妹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了,知识与成长给予了我们独立的权利,独立的人格,还有找到了自己的亲密关系。我想父母是能感受到我们越长大越不太需要他们的,以前需要父亲给我讲数学题,做人的道理;需要母亲给我洗衣服做饭。长大了这些我们都可以自己做了,理论上父母应该长长呼一口气,感慨终于可以少操心或者不操心了,花些时间过自己的生活。
美国的父母是这样的,可是中国的父母不是这样的,我的母亲不是这样的。她感受到了我们的不需要是让她伤感的,落寞的,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为什么长大了我们的关系却越来越不亲密了,就像龙应台说的:“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中国父母接受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为子女倾其所有,把子女当做他们的希望,把自己绑在子女身上,散发出一种同生共死的气魄,子女就是他们的命,子女就是他们的全部。我的母亲也是如此,我们的长大,我们的生疏,令她产生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我们是她的全部啊,她怎么接受的了?
所以她像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强行嵌入我们的生活,会经常给我打电话,讲很多在我看来很无聊的话,还要讲很久,也希望我可以常常回家,这让我不胜其烦,这是母亲的祈求与爱,她正在做什么呢,她在另外一座城市工作,为了供我读昂贵的私立大学。我母亲将近五十了,身上一直有许多病痛,从前为我们料理生活,长大又挣钱供我大学,一生没有自己的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没有去旅行过,从未有过自己的生活。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我和妹妹了,我觉得我母亲的一生就是悲惨的写照。
王小波说过:人的愤怒本质上是源于自己的无能。这样的母亲常常让我心疼到烦躁甚至愤怒,其根本就是到现在为止,我还在像吸血鬼一样汲取母亲的血液,让她供我读大学,也不能给我的母亲一个好的生活。高晓松老师说:中国父母也需要学习独立,去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希望母亲五十岁以后的生活可以是健康的,快乐的,不愁钱的,独立的,自己的。我会为之而努力的。
我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母形象,一辈子都为子女而活。中国父母无疑是伟大的,可是也是极其辛苦的。我们该拿什么拯救中国父母?这是一个现象,一个结果,我们要找到原因,才能更好的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中国一代一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给予父母沉重的责任感。自古以来,父母对子女就有很大的责任与义务。什么“子不教,父之过”“女人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儿行千里母担忧”等都可以领略一二,我父母也常说养育我们是他们的责任,砸锅卖铁抢银行也要供我们读书。
父母这一代及其之前的文化程度低。他们没有能力和机会去思考改变这样一种现象,只能跟着做,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这是父母的职责。
没有学者去专门讨论研究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从而没有引发社会思考。
我们的教育里没有专门去研究并教育父母和子女应该如何培养健康的两代关系。
中国巨大的贫富差距。中国父母大多苦于挣钱养育子女,读到大学毕业就要养20多年!再说付出的越多,当然就越上心,父母能不参与子女的生活吗?
我能想象到的最健康美好的两代关系是:
父母养育子女到一定时间,就让子女开始独立生活,比如像美国一样,子女上大学自己贷款,以后工作了还。当然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父母要以自己的生活为主,子女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认识到最亲密的关系是自己丈夫妻子,不是儿女。
父母与子女彼此相爱却给予彼此独立与自由。
这样父母不会很辛苦,子女也不会一边厌烦父母的唠叨又一边愧疚父母的沉重付出,父母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子女也能更好地成长与独立。人生而平等,没有谁要为谁买一辈子的单。就算是父母和子女也不行。我希望在中国父母和子女这一块的亲情,有一天是不苦的。
我不知道,我父母这一代极其之前的他们,能够接受多少改变,但我知道如果能够尽早的去讨论怎样培养这样一个健康的两代关系,对未来的中国父母和子女乃至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深刻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