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盘点了一下战国六个配角,这次说说本书的主角--『秦』。
秦从艰难崛起到天下一统再到极速陨落,深感伟业功成是得几代人不懈努力,还得有巨大运气;而守成稍有不慎,全盘快速崩离溃散。
追溯内因--成败皆在庙堂。
自我定位
本书一开始,就是秦孝公从秦献公手上接了一个烂摊子。国家被打烂,穷得叮当响,也没有什么治国方向,应该说是物质精神双匮乏,基本上就剩下了“纠纠老秦,共赴国难”赶死队精神了。
秦孝公对秦国过往(也就是自己先祖国策)深刻反思,从根本上认识到秦是落后的,是需要变革的,诚心奉出《求贤令》向天下求贤求策,才有了之后的商鞅变法,也奠定秦国崛起的基础。
再就是秦昭襄王鼎盛之时赢了长平大决,但后来杀白起,又经历了几个战败,国力大减。自己也年事已高,清楚认识到秦国不能再折腾了,让秦国进入了平稳的过渡期,而避免无端的消耗国力。
而到秦始皇意识到有可能扫平六国,这时思考重点放在怎样积蓄新力量,离间六国高层,高效统筹粮草,制定灭国大战方针等。
在不同阶段能看清自己,给自己定好位,是制定下一步计划的前提,也是能达成目标的关键。
务实
从秦孝公传位给秦惠文王跟他说了老子的预言可知,历代秦王应该都是知道那个秦将一统天下的预言。而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他们都没有一味信天由命,不再做主观上的努力。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这种预言对人的思想和行动是很有蛊惑力的;就是现在,一个算命的给你相个好彩头,你都能高兴一阵。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是撸起袖子干的实干家。
包容
现在都说老美是个民族大熔炉,老美包容性也是其强大的因素之一。当时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天下求贤,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物尽其用。有来自卫国商鞅、吕不韦,魏国张仪、尉缭,楚国李斯,韩国郑国,祖籍齐国的蒙骜蒙恬蒙毅,都是不世出的将相之才。他们或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在秦国则释放出巨大能量,推动秦帝国一统伟业,也让自己留名青史。
乱
一个百年老店刚刚统一了市场,就被玩世不恭+乱臣贼子组合接手。胡亥+赵高CP,一个只顾自己玩,觉得当皇帝老子就应该怎么开心怎么玩。还要理政?要求太高了吧;赵高就是想自己当皇帝的,所以清理政敌才是第一要务。高层乱成一锅粥,根本没心思在国家上,导致不能及时处理全国民生、动乱,导致军队根本没有了归属感。不然以秦刚统一六国后的整体实力,N个陈胜武广项羽刘邦也是呵呵。
内因论是笔者分析事物主要出发点,而运气这种玄虚的说不清的东西,应该算是秦国成败进程的催化剂。
狗屎运
可能是因为勤奋的人(那几个秦王雄主都是工作狂呀)运气不会太差,也可能是有老子预言般的天意相助,秦的运气实在不错。
不争气的都死得快,厉害的特别会折腾。秦武王重武好战,举鼎作死了;秦孝文王体弱多病,正式即位没几天就挂了;秦庄襄王,这货好像挺中庸的,最大卖点就是带来了吕不韦和嬴政吧。而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是心怀天下,励精图治的主,在位时间都长,同时也很幸运得到很多文臣武将的辅佐。
人才辈出。在通读全书过程,秦一茬一茬的人才会让六国嫉妒呀,特别是在秦始皇扫平六国时期的庙堂和武将班子,个个都是栋梁大才。
点背
集中表现在秦始皇挂掉前后了。最后一次巡狩竟然只带了胡亥;感觉到身体有问题了还不立太子;快死之前派蒙毅先回咸阳;秦始皇写遗诏就差了一口气;李斯一念之差(个人觉得赵高是有预谋的,《大秦帝国》对赵高变态心理没有刻画好,导致赵高的变节很生硬。猜想是他的变态心理应该是从生理缺陷引发,又常年跟随秦始皇一扫天下,指点江山,觉得这才是男人应有的一生,所以一有机会就必须得赌一把。);扶苏自杀;蒙恬主动入狱就范;......多个小概率事件一连串发生,也是够背的了。
最后,感谢孙皓晖先生十六载的辛苦付出,以历史小说这种文体带我感受了中国古文明的大争之世,领略战国时代的气势磅礴。一年多的通读时间收获颇多,多了解历史是一方面,更多成长在遇事能更多分析内因本质。
未来的事过去可能都发生过,我还在路上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