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后人也常道:一叶而知秋。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由于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所以立秋的节俗活动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
祭秋
江浙一带,农人们在立秋这一天在田间地头祭祀,向田祖祷告祈求丰收。
贵州的一些地方会在立秋前后十日择期尝新。也就说,农民用新米煮饭献给各路农神,然后将米饭奉给家中长辈。
常州一带立秋要祭奠刘猛将军。这刘猛将军本名刘承忠,是元末江淮一带的指挥使,据说在执政当地的时候消灭蝗虫有功。死后逐渐被当地人感念和祭祀,以求保佑免于蝗灾。
晒秋
湖南、江西、安徽一些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农民们害怕收获的作物发霉,逐渐形成了“晒秋”的习俗,在自家院子、院墙或房顶上晾晒作物。
这种晒秋的农俗以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最为有名,当地的晒秋从农历六月六一直持续到九月九,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民俗名片,篁岭古村也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立秋忌讳
立秋也有很多农业收成相关的“忌讳”。比如立秋“忌打雷”,“雷打秋,冬半收”,“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等等。
人们都期盼立秋是一个艳阳天,因为“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吃在立秋
江南一带,立秋有“啃秋”或“咬秋”的习俗,也就是啃西瓜。甚至浙江的一些地区还有西瓜和烧酒一起吃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免除痱子、腹泻、疟疾等疾病。
北方则有“贴秋膘”的说法。因为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通常胃口都不太好,体重会下降,称为“苦夏”。
随着秋天到来,人们的胃口也逐渐好了起来。所以自然要做些肉菜,好好补一补。同时,也算是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存些能量。
立秋养生
虽说立秋贴秋膘,但是切忌暴饮暴食。因为立秋和立春、立夏一样,并不是说立秋一到马上就是秋天了。温度的下降也并不是立竿见影。
俗话说“秋后一伏,汗死老牛”。依然要保持饮食清淡,防止中暑,但不可生冷寒凉,伤及脾胃。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由于秋季气候趋于干燥,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此时如果不注意保养,角质层出现"缺水"症状,皮肤变得干燥、粗糙、甚至出现缺水性的皱纹。
同时秋季过后就是更为干燥的冬季,如果不注意保养,皮肤就会受到损伤。
所以一定要注意皮肤保湿。
中医上讲,秋三月,阴气始起,早睡早起。且秋日天干物燥,人们容易感到烦躁,情绪不太稳定,容易导致偏头疼、紧张性头痛,以及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
一定要保持开朗的性情,多和人交流,平心静气,才能预防自己进入抑郁的心理阴影。
通灵府祝您健康入秋,福至财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