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冯荣光;图片: 锦江区档案馆】
出成都东门大桥往右是一条通往九眼桥、望江楼的老街,与合江亭隔河相望。这条街约呈“L”形,有两条首尾相衔的小街:一名水津街,一名水井街。东门大桥下桥右拐就是水津街,整条街不过百多米左右,街面也很简朴;水津街抵拢倒拐(编者注:老成都指路俗语)后就是水井街,这条街也不长,街面与水津街没多大差异,再过去就叫双槐树街了。这两条街的街名都与“水”有关,其典故皆出于“津”、“井”。这两条街既古老且特色迥异,因街名音近,“津”、“井”很容易混淆,常被人张冠李戴,闹出些尴尬。
水津街紧傍府河,因水运繁盛。“津”即为渡口或码头,街由此得名。沿河的街面,多有窄巷石梯通向河边,沿河便有很多处红砂条石砌筑的水码头,泊靠往来船只。凭借府河水运之利,沿街便自然形成了东门外有名的柴市,经营的大都是“南路柴”。
2001年11月拆迁前水津街街景(锦江区档案馆):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7f7dd01f72faa96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5c7423c10484a13f.jpg)
成都人把新津、邛崃、彭山一带泛称为“南路”,这些柴就从府河下游水运到成都,云集在东门。掌柜的直接从码头进货,在街面柴铺里经营“把把柴”(短节捆成捆的烧柴)。市民百姓喜欢“南路柴”,因为经烧又能夹桴炭,用来冬天烤烘笼儿(编者注:一种外为竹篾笼状内为瓦钵用来烧桴炭取暖的器具)最巴适。城里城外都到这里来买柴火。穷家小户大多买“小把把”(捆数少)将就对付日子;大富人家多买趸货(编者注:趸货,即为出卖而整批地买进),老板就叫“柴板车”送柴上门。柴市价格随府河水势而涨跌,夏季水丰,柴价较低;冬季水枯,柴价上扬,自然就苦了一般百姓。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柴市熙来攘往的情景已是昨日黄花,河边码头多见妇人在清花亮色的水里漂洗衣物、淘米洗菜。
水井街多为穿斗木结构小青瓦院落,一道门洞里有的要套好几个杂院,通道狭窄,住户甚密。古时经常发生火灾,百姓苦不堪言。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3年),在街北建火神庙供奉火神,祈求本街平安。为了防范火灾,住户纷纷在院内打井,每道门洞门楣上都钉有一块“井”字牌,以告示街邻一旦发生火险,此处有水源。水井街自来便有“一院一井”之说,水井之多在成都其他街巷均属罕见,水井街确也名符其实。
与水津街不同,水井街以棺材铺居多闻名。旧时兴土葬,有打丧伙(编者注:即办丧事)的人家,便在这里选购棺材或“火匣子”装殓死者。也有人家为年高或病危的亲人事先准备后事,来此定做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常随父母到水井街看望以前的老街坊、老邻居,那时还有好几家棺材铺,每当看到院门口棺材铺里摆放的黑色棺材,心里总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恐惧感。这些旧时的民情风俗后来随时代变迁而风蚀剥落;庙宇易貌,水井废圯……唯有门洞杂院多少还残留着清末民初的痕迹。而水井街常常弥漫着全兴酒厂库房内散发出来的酒糟味,也俨然让人沉醉在昔日的风月之中。
(下篇:《酒窖遗址飘陈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