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华;摄影: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完璧】
(注:此街因金水河流经此街,街内多洗染衣服、绸布的作坊,故名。清代以后,制作骨角竹木小商品的手工业者集中于此。)
2007年9月,染房街进入了拆迁倒记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条现代商业步行街,而让我充满好奇的,是染房街到底拆成什么样了?
作为成都最大的小商品一条街,不知道它的人恐怕不多。在大业路上班那会儿,我喜欢逛两个地方,一是四川书市,再就是染房街。藏在闹市深处的染房街总是那么喧嚣,甚至有几分张扬,不管不顾地演绎着属于自己那份精彩。很喜欢这条街上熙来攘往的感觉,忙忙碌碌中透着一份悠闲与恬静。那些来来往往的人流,大都散散漫漫,见店就钻,管它是卖钟的还是卖表的。逛街更多是眼睛的享受,目光在一件件商品间梭巡。一旦发现中意的,并且自己又需要,便会慷慨出手——这里的商品大都非常便宜,一元店比比皆是,购物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一条染房街,几乎囊括了成都日常生活的全部。窄窄的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卖内衣内裤的,卖帽子手套的,卖香皂木梳的,卖眉笔发卡的,卖杯盘碗盏的,卖文具日历的,卖针头线脑的……应有尽有。并不宽敞的街边,还见缝插针地设了不少流动摊点。在这些小摊点前,常常看不到主人,但你无须担心,只要你在摊前驻足,并流露出兴趣时,在不远处某个地方与人闲聊的摊主便像游出水面的鱼那样自然地冒了出来,恰到好处地站在你面前,不乏热情,却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派头,似乎并不急于出手,生意成与不成均无伤大雅。
5年前(注:本文作于2009年)的景象如同一个遥远的梦境,被埋在了一块块碎砖与残瓦下面。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我来到这条曾经熟悉的小街。但一切都不再熟悉了,只有那几棵秋风中孤独的老树似曾相识,参照这些树恍忽记得在哪里买过一把镜子,在哪里买过一支毛笔。从开始拆迁到现在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里,染房街基本被夷为平地。
在靠近人民南路那一头,还有几间尚未拆除的平房。它们目睹了“邻居们”在势如破竹般的推土机面前如何变成一堆废墟,在推土机碾碎它们之前,它们还在作最后的“燃烧”,继续以店铺的形式存在。老屋对面是一排临时摆摊设店的活动房。那天我去的时候,大部分商家都闭门歇业了。附近的一棵树下,两个无所事事的中年人一边喝茶,一边看几位“恋战”的商家将衣物打包扎捆。街上几无行人,只有在离地两三米的空中交织着如同阡陌般的绳子,以及绳子所绑着的塑料雨篷。这些塑料雨篷下,曾经人来人往,曾经喧声如潮。事实上,在这条貌不惊人的街上,自唐朝开始,杂沓的脚步声就未停止过。
因毗邻金河取水方便,唐朝时,一位商人在此间开了一家染绸布的作坊,并为这条街打上了最初的标识。几年后,这里已经聚集了上百家染坊,染坊街由此闻名。南北朝时,此街因战火而萧条,宋朝时才恢复往昔繁华。明初,染坊街更名染房街,并沿袭至今。时隔景迁,几经毁坏又得以重建的染房街,不再有高高飘扬于空中的绸布,渐渐演变为手工业一条街。《华阳县志》曾载:“沿城染房街百余坊,专攻骨角为业,制成纽扣、牙刷、骨牌之类数十种。”
对于这样一条有着千年历史却生生从成都人视野中消失的老街,很多人充满了眷恋。不错,历尽沧桑的染房街的确适合怀旧,但正如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一句台词所说:死亡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人如此,建筑亦然。就像我们终究要告别跌跌撞撞的童年步入中年和老年一样,这座城市也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成长着。而即将脱胎换骨的染房街将承载起成都人新的梦想与希望。
以下均为2007年拆迁前的染房街(完璧摄影):

(下篇:《总府路百年不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