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地风采芳草集文艺天地
《锦江街巷》144:书院街书卷留香

《锦江街巷》144:书院街书卷留香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2-12-03 09:50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文章:韩   旭;图片:完   璧】

        书院肇始于唐代。到了明代,书院之盛史无前例,仅四川境内就有大大小小之书院约1600余所。明以后学风日盛,朝庭制定了许多鼓励办学的政策。陆琛之《大益书院记》有记载,公元1536年,书院由省级官员捐资创办,选址的地点,在原书院正街(编者注:现为红星路二段部分)。地址所处方位正是明代军臣万安侵占大慈寺部分空地而建的私宅。

2009年书院南街(完璧摄影)

        “益”指开卷有益,又隐四川为益州之意,因而书院名为“大益”。书院所在之街也由原“王道正直”之名更为书院街。在大益书院侧,又修建了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灏、程颐的濂洛祠。后郭相奎任学政时,宗改祠匾为“大儒祠”。

        大益书院落成后,一度风头盛过川内官学,一方面,书院顺应时势,为士子修学儒家经史,以备科场之需,课程多安排在为官之道等范畴,此针对尚无功名之泛者的。另一方面对具有秀才以上功名者提出讲学、交流、修习的场所。为澡雪身心,传习圣贤之体用。相当时期内,国之栋梁由此出之不少。大益书院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办学宗旨,引为古圣贤匡济天下之崇高理念。教授内容上,以四书五经为纲、王霸之术为目,参古今之奥理,达“明电、炼性、开眼、致用”的目的。书院又邀请知名学者和各方贤达来此讲学传道,很快就名扬四川及成都。直至明神宗时,张居正秉政,发起了毁书院的风潮,天下书院尽遭劫数,大益书院亦废,仅以此命名的街名保留了下来,并延传至今。

        说到书院,不能不提及另外两处:一是净居寺潜溪书院,二是拐枣树芙蓉书院。

        川内著名的潜溪书院原位于现锦江区净居寺。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间,华阳知县安洪德清理净居寺右侧的原二公祠资产,在其址之上创设了书院。当时清算祠产时,二公祠有田800余亩,皆为净居寺僧人所占。安洪德以祠产作经费,取意明宋濂又号潜溪之故,为书院命名为“潜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书院之田又再度被寺僧所侵,四川布政使王站柱撰《重建潜溪书院碑记》,又帮助书院收回田产,令其赖以继续为资,维持日常开支。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时,书院迁址城内梨花街(编者注:在锦江区界内)新建,其旧址仅余潜溪书院石碑一座。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间,潜溪书院受新政风气的影响,改为华阳县立小学,后又改成了中学。

        芙蓉书院也是老成都书院发展史上颇具名声的。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成都县令张人龙倡议,由县儒学教渝王子沼承头,由县内各界人士集资,于青羊区拐枣树街(编者注:连接锦江区冻青树街)西侧的空地上建起了书院。建成后的书院颇具规模,依次“自门而庭,而讲堂,而三长书斋又诸生书院”共30余间。其芙蓉之名源出成都自古誉为蓉城之故。到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时,书院迁往北城,与青龙街之墨池书院合并。      

      (下篇:《书院东街娘娘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144:书院街书卷留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du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