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市还来品味新,暖风旧苑落花春。
威登路易骄难足,兰黛雅诗描更深。
低调若能识身份,平心但写送穷文。
拥书何似高斋卧,楼上弦歌又几人?
南加州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 Elizabeth Currid-Halkett的 新书《The Sum of Small Things: A Theory of the Aspirational Class》(获得今年《经济学人》杂志年度推荐) 观点其实并不是很新颖,简单来说就是新富们不再像上个世纪的“有闲阶级”以物质作为炫耀性消费,而转向了非炫耀性的教育、医疗、健康、食物等生活/投资方式来巩固阶级基础,“不自觉”地生产了在“无形经济”时代的新的不平等。
南加州大学教授Elizabeth Currid-Halkett 新书《小事物之和:一个关于进取阶层的理论》但中国今天的“新富”们大多还是如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有闲阶级论》中的描述, 像上个世纪的欧洲人一样对奢侈品非常热衷,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中国买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奢侈品公司在清晰地判断了中国市场之后,主动传递出奢侈品=金钱+身份的信息,这对于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非常有效,一些乍富但社会地位并不高的人其实就是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这更像是一种“炫耀式消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暴露了中国“土豪”一族的本质。
提出“炫耀式消费”的经济学家 Veblen根据凡勃伦的理论,奢侈品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标识体系,人们通过穿戴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重新划分社会阶层。现代奢侈品具有社会辨识度高、品牌文化代表优越上流的意义,有钱人趋之若鹜正是遵从“凡勃伦理论” 。随着现代消费时代的变化,消费者被看做是“一种欲望无止境,能够驱动经济不断实现繁荣的消费动物”。奢侈品的疯狂来袭似制造、分离、解放了种种现代欲望,使之变为一种不间断的、连续的自我化消费幻象。个体向自由时间要求的“并不是尽责的自由”而首先是标榜自己时间的无用性,“作为奢侈资本、作为财富的时间的富余,休闲时间就和消费时间一样”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实际上成为寻求身份区别而展开的符号竞争。
但本书作者却揭示了一个当前新的精英主义反炫耀性物质消费的趋势,精英们不再通过越来越易得的奢侈品; 而是通过不断投资教育、创意和健康生活方式来和传统的物质性炫耀消费群体区隔开,把精神相关的高级消费作为新的”Aspirational Class 进取阶层“的标志。她分析了美国消费趋势的变化:区分不同阶层的方式,不再是包包、豪车、旅行等可供炫耀的消费品,而是更多来自于非炫耀的隐性消费。例如,谈论《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并不在于你能买得起这本100美元的杂志,而是在于你为了能看懂《经济学人》、为了能和人讨论《经济学人》的观点,长期的在教育等领域消费。我们日益热衷的阶层固化,已经不是在物质的层面,而是在许多隐性的无形消费层面。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有相似的情况产生,例如在20年前属于高消费的麦当劳、肯德基,如今已经遍地开花,与美国一样成为名副其实的快餐。在消费品行业,有形的商品,无论是饮料零食、家电、还是肉禽鸡蛋等生鲜,都从30年前的奢华消费变成大众普通消费了,而教育、娱乐、文化等新型的隐性消费正在崛起。从投资的角度,正在崛起的消费市场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这个趋势。
这一趋势传递的价值很值得从事奢侈品行业、营销创意、旅游、零售,当然还有城市规划的同仁们重视。
但书中提醒我们注意的是非炫耀消费是精英阶层给予下一代的保障,但同时造成新的阶层固化和不平等。精英阶层对教育、健康管理和退休计划的消费不但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并且会让下一代的人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与以前的炫耀性消费相比,这种非炫耀消费的危害可能更大。炫耀性消费在明处,止于消费者自己,但是非炫耀消费,比如母乳喂养和教育,可帮助其后代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想想北京受过些教育的土著们那种优越感...)上流富豪阶层尽管没有公开声明,但是他们将非炫耀消费选择作为维持其社会地位的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