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散文想法
真知与浅识往往是一个出处

真知与浅识往往是一个出处

作者: ccr003 | 来源:发表于2021-04-24 22:20 被阅读0次

典型的美国美食就是各式各样的简约快餐。

麦当劳、肯德基、In-N-Out等所以是我等无论在哪都愿意去的地儿,

就是因为他们快捷方便。

美式餐食算不上讲究,

口味虽尚属清淡,

可在色香味的融合上真够不上完美。

问题是

他们的餐馆餐厅或者餐店基本上都没有群星捧月似的大厨,

那里的火鸡也好,烤肉也好,牛排,科布色拉,那里的派……

不是烤的,就是煎的,拌的,再不就是炸的,很少是炒的烧的。

牛排越好,加的调料就越少;如让其口味更接近自己,那你就要把牛排放置一会儿,然后再放些你偏好的佐料如迷迭香什么的少许均布,嗯……就超级香了

我还注意到,

他们的后厨与前台并不怎么分开,

作为大厨的替代,

是由一台台设备和一个个各司其责员工构成的一条条餐食生产线,

原料的配伍-餐食的完成-成品的装盘或者包装等等

其全过程几乎都能呈现在消费者的眼皮底下。

在这个食品产出体系里的这些人,

看上去

谁都很重要,都有大厨般的气质;

谁又都不必要,差不多都少不了伺者的谦卑。

当中显然没有

缺少了谁就不行了的人,

也没有

无谁关照就不行了的事。

只是

可能因为没有大厨,没有秘制,没有宫廷配方等等我等已耳熟能详的元素,

那些美食吃起来真也就……那么回事儿。

几年如一味,

二三年了也都是那个价。

但据称

你的货币在那能得到较高层级的体现,

你的身量在那能得到较为公平的顾全。

当然,

这些人遇事往往响应很慢,启动时间很长,但产销效率还是比较高。

并且说是,从快餐业的窗口你或能望到他们的尽头。

他们无论在多高的层面好像也没什么大厨,后厨里面形成不了经久的核心。

那临时总得有个主事儿的吧?!

主事的由后厨里的人推选;

还得有参议的啦?!

参议的由对现实有思考对今后有设想的人们推选;

众议的呢?

众议的由与其更有利益关联更愿意表达看法的人们推选;

事务裁定及规则解释人则由主事的征得参议的同意后任定-终身不变。

这样,

在日常活动里,就有了参议的-众议的确定规制,但主事的可以给予否决;

主事的实施约定,但相应经费须经参议-众议审读后酌情提供;

事务裁定及规则解释人还可以宣布上述二者审议通过的规制无效,

别忘了这个裁定与解释人之前正是由此二者认定的。

参议与众议就各自的提议彼此也互有否决权。

乱哄哄的,不是吗?

这叫什么呢?

麦迪逊称此为“制衡”,权利的制衡。

他意思是说,

权利,尤其是没有约束的权利最危险最恐怖。

有了制衡,就好一些了……

如此事情虽不能被做到最好,但总不至于被弄得最糟。

这个麦迪逊与咱们的嘉庆帝是同年代人。

他1米64,在四十几位他们那曾做过主事的人当中他应该是身材最矮的。

在1787年,

也就是咱们的乾隆年间,

正是他在将他们的规制嵌入“制衡”这件事上特用心,

尤其在那116天里他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时他才三十几岁。

其用意说到底,

就是后厨不设大厨。

不过,

这类事情这么整-行不行啊?

在他们那,

在这个方向上,

好像没有什么先知-更多的都是些一门心思的践行者。

谁对其的考证与评价会更客观更符合事情的原本呢?

法国的托克维尔被他们以为是此事最能接近理性的人。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年生人,与咱们慈禧的父亲同龄。在法国他被誉为历史学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学的奠基者

托克维尔出身贵族,经历过五次他们的政坛变换。

做过议员,出任过外交部长。

有点像是那种在特定情形下能出些像样东西的人。

1831~1832年他带着困惑甚至是迷惘对美国进行了9个月的观察。

那时的美国由杰克逊主事,其连锁店才24家。

这个是杰克逊,不是杰斐逊。

杰斐逊是麦迪逊的前任,是美元之父,是开国三杰之一。

而杰克逊则够复杂,

他被说成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邪恶的人、一个最猛的人。

杰斐逊评价他:

简直令人恐惧,很不适合做主事,牛皮哄哄,不守法。

虽然在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但他实在是个危险人物。

如今的美国媒体还经常拿川普与杰克逊比较。

当时的美国显然还没有达到现在这个程度几乎是内忧外患。

即便如此,它仍让年轻的托克维尔有了无尽的感慨。

首先他感觉,

在美国这儿,不是谁在服从谁,而是人在服从约定。

其次他认定,

美国人在做的事与他们欧洲他们法国想做的事其实差不多,

所以人家做成了且有模有样,

就是这里包括制衡在内的配套规制订立得周到缜密……

说到底还是算计到了“人是多变不可信的”。

最后鉴于他们规则中的制衡以及相应的高层级周密预设,

他还推定那个体系竟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之后的几年里,

他还将自己的这些思考碎片仔细组构整合成了一部70余万字的专著。

据说,

虽170多年过去了,

可那本书依旧未衰,

现已成为世人了解美国的经典读本,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回头也影响到了美国人,

说是因此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上层领域也有了第三视角认知。

当然了之于此我是无感的,

尽管

它书被视为是19世纪以来西方最好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

他人被称作研究美国的第一人。

因为,

与此同时,

咱们引以为傲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言情小说《红楼梦》也问世了。

猫是人类的朋友,只是猫她自己好像从来没这么认为

相关文章

  • 真知与浅识往往是一个出处

    典型的美国美食就是各式各样的简约快餐。 麦当劳、肯德基、In-N-Out等所以是我等无论在哪都愿意去的地儿, 就是...

  • “知道与做到究竟有多远”(484)

    知道与做到究竟有多远,有时候很远,有时候很近,重点往往是真知然后能够真行或者真干然后容易真知。可惜,真知不容易,真...

  • 认真也是一门学问

    古往今来,有过多少关于求真知,识大道的故事,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高频易错(269)真知灼见

    【真知灼见】真:真实。灼:明白。正确、透彻的见解。 出处:《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

  • 青春

    青春正当时, 鲜人识真知。 直至感悄逝, 方懊已痛失。

  • 浅阅读有感

    浅读得来终是浅,走马观花了无益。 好书理应百回读,熟读深思出真知。

  • 浅识瑜伽

    瑜珈,包含了练习,呼吸,冥想,治疗等一系列不同的练习方法,是一种平衡,健康的生活态度.练习体式只是整个瑜珈体系中很...

  • 浅识襄阳

    襄阳古城,是我们本次国庆旅行的最后一站,凌晨三点相遇,下午五点道别。 倾盆大雨是襄阳迎接我们的浓重见面礼,噼里啪啦...

  • 浅识开封

    昨晚到了这里,开封。 因为只是停留一天,之前没有做任何攻略,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倒也轻松了。河南,除了洛阳,我没有...

  • 浅识情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昨天为了公司贷款一事,情绪真是到了最低点,自己也知道,对成语急火攻心的意思也有深刻理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知与浅识往往是一个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qr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