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侠江湖
赖辉东《论语史鉴》7.18一生践行“三忘”精神的邓小平!

赖辉东《论语史鉴》7.18一生践行“三忘”精神的邓小平!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0-04-26 21:30 被阅读0次

第18章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即沈诸梁,楚国人,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水利专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xu)之子,沈尹戌在吴楚战争中阵亡后,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在楚国的北疆重镇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时年24岁。

沈诸梁自称叶公,叶公到了叶地之后,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并制定出了修建东西二陂的工程计划,发动叶邑百姓开工兴建。西陂主要用于拦洪,东陂主要用于蓄水。东西二陂的修建,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东西陂遗迹至今尚存。叶公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师,比西门豹(孔子高足子夏的学生)治邺渠早100多年,比都江堰和郑国渠早200多年。

  楚惠王十年(前479年),王族白公胜乘隙发动政变,与石纥袭杀令尹(宰相)子西、司马子期于朝堂,劫持惠王,楚国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正在老家新蔡休养的叶公听说后,立即率方城之外的边防兵赶往楚都平叛,沿途受到楚国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称赞他:“国人望君如望父母焉。”叛军顷刻土崩瓦解,首领白公胜自缢,石纥被烹,楚国得以转危为安。叶公因功被擢为楚令尹兼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的叶公,感到年轻一代朝气蓬勃,如果把权力交给他们,会更有利于楚国兴旺。于是他毅然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然后,叶公回到叶地,安度晚年。

  叶公也是个被后世文人严重抹黑的圣贤之一,西汉文人刘向在其所编的《新序·杂事》中,写下了“叶公见龙而走”的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叶公好龙”之说的来源。刘向书里说:叶公很喜欢龙,墙上,柱子上都画满了龙,感动了真龙,当真龙来看他的时候,他吓得到处跑,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叶公是虚伪的,不是真的好龙。我们不能做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其实叶公是为了当地的水利工程。由于竹简不适合画水利施工图,他只能将自家的墙壁作为图纸,画沟绘渠。又,叶公考虑到龙王是主管行云降雨的灵异神物,便在每个出水口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和部分沈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子路:姓仲,名由。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其为人勇武,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常作为孔子司机和保镖的角色行事。

对:答也!会意字,从丵(zhuo)从口从寸。像一只手拿着点燃的蜡烛,有“向着”的意思。西汉汉文帝认为,“对”字不该从口,因为言多非诚,所以后来“对”字改为从丵,从土,从寸(對)。简化后成“对”。

女:通假字,通“汝”,“你”的意思。

奚: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个被抓住发辫或抓住捆绑他的绳索的奴隶,本义即罪奴。 “奚”后因同音的关系借用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哪个、什么、怎么样”等。

将:《说文》:“形声。从寸,酱省声。”从繁体字形看,将字从爿,从手持肉之形。“爿”指木片。“爿”与“手持肉”联合起来表示“在木片上涂抹肉汁”。本义:带肉汁的木片。引申义:以带肉汁木片引诱、鼓励。转义:半液态半固态的涂抹类辅助食品。

凡从将之字皆与此本义、引申义及转义有关。如奖,下半部分的“大”由“犬”演变,意为以带肉汁木片使犬兴奋;桨,以肉油汁处理新制的划船工具,使其耐水、耐腐蚀;蒋,茭白种子,可以制羹,味道甜滑;酱,是一类稠厚的涂抹类辅助食品,至今,人们吃面饼时还在饼面涂抹甜酱之类;浆,古有“琼浆玉液”,是一种比汤厚实的液体;蹡,涉足在泥浆中,难以行走。

双字词组如“将军”,本义为“以赏赐物品刺激部队、引领部队”、“使官兵像狗舔到带肉汁的木片那样兴奋起来”。

这里的将是“即将”的意思,如: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六年》。

将还有嫁娶的意思,如《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辆将之。”青岛胶南铁山常用“将媳妇”表示娶媳妇。

全文理解为: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他。孔子知道后说:“你怎么不告诉他:‘老师学习做事非常发愤,甚至会忘记吃饭,乐于道以至于忘记了忧愁,甚至于忘记自己已经老了。’”

这段对话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了治国方略,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孔子主张“父为子隐”。而叶公则主张“大义灭亲”。这就是有名的“叶公论政”。

叶公得知孔子要来,心里是忐忑的,他很想见见孔子这位“国际名人”,但是又害怕被孔子批评,因为叶公以“公”自称是越礼的,按礼制,只有国君才可以称“公”,大夫只能称“氏”,如“季氏”,“孟孙氏”等。所以,在和孔子见面之前,他向打听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可惜,子路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孔子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被称为孔子的“三忘精神”。

孔子的人生, 可以说是勤奋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和不老的人生。他的“三忘”精神, 既充满着“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 也洋溢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是儒家道德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生践行“三忘”的邓小平

    邓小平!一个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与孙中山、毛泽东起到同等作用的历史巨人。新的历史时期里,他又被赞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党内,他曾三次被错误地打倒,又三次顽强地站起来。毛泽东对他曾有一个评价:“人才难得。”邓小平勤奋,乐观,不服老。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孔子提出的“三忘精神。”

  邓小平,原名邓希贤,1904年生于四川广安县。1920年,16岁的他赴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钳工和火车上铲煤的司炉,还到饭馆里打过工。他先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22年又参加创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读书。

  邓小平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里度过了青年时代——这对于他开阔眼界,为中国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思想奠基作用。邓小平理论极其突出的一点,就是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正是同他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

  邓小平年轻时勤奋好学,曾是刻蜡版的好手,有“油印博士”的美誉。他思维敏锐,喜好打桥牌,生活简朴,善交朋友。早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邓小平曾经当过蒋经国的团小组长。他比蒋经国大6岁,因为个子不高,排队时常与年龄最小的蒋经国站在一起。蒋经国最爱听他讲述在法国颇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一度把他看成“大哥”、“学长”。不过,由于蒋经国回国后背弃了当初的革命誓言,完全站到父亲一边,两个同窗共读的学友最终变成了政治上的对手。

  1927年春,23岁的邓小平回到上海,被中央派到西北冯玉祥的部队里做政治工作,不久,蒋介石反共,邓小平被“礼送出境”,转赴汉口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同年夏,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反共,他转入地下,将邓希贤的名字改为邓小平。

  蒋介石发动了4.12事变后,中国革命处在一个十分紧急的关头,中共紧急召开“八七会议”,在会议上,列席会议的邓小平首次听了毛泽东的发言,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让邓小平非常钦佩。会后,中共中央迁往上海,邓小平担任中央秘书长,主管文书、机要、交通、财务等工作。

  青年时代的邓小平对围巾情有独钟,总爱围着一条蓝白相间的大围巾。他曾解释说,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去当清洁工,而拣马粪挣钱最多,干一天能够一个星期的花销。法国的清洁工都围这么一条围巾,因此中国留学生每人也有这样一条围巾。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回国后,邓小平经历过种种艰难磨炼,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且无所畏惧。他曾说过一句笑话:“天塌下来也不要紧,反正有大个子顶着。”

  1929年7月,经周恩来推荐,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到广西南宁,化名邓斌,改造俞作柏、李明瑞的旧军队,在广西建立各级工会和农协。同年秋,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这支部队翌年离开广西,经七千里转战,于1931年夏进入江西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在江西根据地时,邓小平曾担任瑞金和会昌、寻邬、安远三县县委书记(相当于地委书记)。当时,“左”倾的临时中央迁到江西苏区后,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批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邓小平第一次被撤职打倒。在狱中,他的妻子金维映(浙江舟山群岛岱山县人,女革命家,后为早期革命领导人李维汉之妻,是李铁映之生母,1941年在莫斯科遇难)。无情地向邓小平递上了离婚报告书。邓小平是条硬汉。为了使妻子不受牵连,在瑞金总政驻地一间阴暗潮湿的“拘留室”里,邓小平咬咬牙,挥手在金维映的离婚报告上签了名。

  后来,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启用邓小平代理政治部秘书长。长征时,邓小平随军行动,途中参加了遵义会议。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之后任一二九师政委,与师长刘伯承一同随八路军总部战斗在晋冀鲁豫边区。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描述的就是那时的情景。

  1945 年日本投降后,刘邓指挥的晋冀鲁豫部队组建野战军,1947年又奉命挺进中原,在1948年的全军整编中又称第二野战军,并与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一同进行了淮海战役。战役期间及此后渡长江时,邓小平任统辖两个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以能完成重大战略任务而闻名天下。

  建国初,邓小平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1952年调京任副总理和党中央秘书长等职务。1956年“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做了修改党章的报告,会后担任了党中央总书记,党内位置在毛、刘、周、朱、陈之后居第六位。从“八大”到“文革”的十年中,邓小平负责处理党内日常工作。

  “文革”开始后,他同刘少奇一起被打倒。这是他第二次被打倒。他被扣上“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的帽子,由于受自己的牵连,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被逼从北大跳楼致残。他自己则被遣送到南昌新建县的一家工厂劳动。他当时年已六十多岁,每天徒步上下班,同工人们一起干活。回到家里还要照顾双腿残疾的儿子。

  在江西的三年间,邓小平始终和普通群众在一起,切身地感受到“左”的错误在社会上造成的恶果。从那时起,他便考虑将来的整顿问题。

  1971年,林彪叛逃的事件发生后,王震向毛泽东力荐起用邓小平,毛泽东也称赞了邓小平有战功。1973年春,邓小平恢复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不久又经毛泽东提议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主持军委工作。1975年,因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以党中央副主席身份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因积极纠“左”,遭到“四人帮”的嫉恨,1976年初,周恩来逝世后,广大人民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并于 4月5日清明节痛悼周总理时公开呼喊出这一心声。邓小平被诬指为“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被错误地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但是全国的人心所向已是无法扭转。待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要求他重新出来工作便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1977年,已经73岁的邓小平重新任党内副主席。在1978年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对党的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冲破极“左”思潮的束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历史的巨人诞生于社会变换的伟大时代,邓小平同样如此。他属于中国共产党内最早的一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热血青年中的一员。这些青年人漂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再回来挽救苦难的中国。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大工业的产物,科学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进入80年代以后,邓小平又任中央军委主席、中顾委主任。1989年,85岁的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1992年春,88岁的他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在重要历史关头又一次为全党指明了方向。

  1997年2月,93周岁的邓小平在北京逝世,骨灰被撒入大海。他留下的邓小平理论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7.18一生践行“三忘”精神的邓小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fs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