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E原则是影响安全依恋关系的四个核心因素:
第一个是P,就是好玩会玩,通过和孩子玩游戏,建立规则,设计边界,让孩子再愉悦又安全的方式中学会如何自律。如何进行社会交往,如何去自我发展,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还会学会怎么样去解决问题。
第二个A叫学会接纳。接纳孩子意味着:接纳这个“人”爱孩子本身而不是他的表现(比如成绩)。
接纳现实。爱现实而不是期望中的那个孩子。接纳孩子情绪。情绪没有对错,只是行为模式不恰当而已。(孩子行为不恰当时需要我们引导,我们自己更是要学会良好的表达方式,孩子很多都是模仿父母)
接纳孩子的错误。拒绝错误就是拒绝成长,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就等于不给他成功的机会
接纳孩子与众不同,尊重生命的唯一性,每个孩子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都不同,不要总是拿自己调皮的儿子跟同班的乖巧女孩相比,因为他们不可能一样。
接纳孩子说“不”。独立思考远比听话更重要。接纳孩子不等于认同孩子所有的行为,不等于讨好,行为不恰当时要有界限,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
C是好奇保持好奇。我们经常会在孩子出现一些不当行为的时候,或者出现一些其他行为个特征的时候,我们首先放下我们内心对孩子的一种道德评判好坏评判,我们要主动追问,通过孩子的行为,我们要去发现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需求。好奇是探索的一个过程,当我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孩子,并且看到孩子,我们才有机会,去修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模式,从而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学会怎么样正向的积极的去表达他们的需求。
最后一个E共情。共情是我有同样的感受,你感觉很痛的时候,我也理解到你的痛苦,我能理解你,当你感觉到很开心的时候,我也跟你希望的开心。
关于共情我来分享一下:
今天早上做好早饭后,叫了儿子两次都没有起床,还没等我叫第三次的时候,儿子叫我过去。
我走到儿子床边,儿子说:“妈妈头疼,给我摁摁。”
我当时习惯性的给孩子的这一举动下了判断,认为这就是厌学的肢体反映,不是真的头疼。
我一边给儿子摁头,缓解他的头疼,一边让我联想到共情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我刻意把自己的判断说出来,去证实,没有一次是准确的,那时我就决定以后不再下判断。
今天我又犯了惯性思维,给孩子下判断。孩子确实感冒了,已经吃了两天的感冒药,而今天孩子头疼也可能是由感冒引起的,我要相信孩子是真的头疼,跟厌学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我开始专心给儿子按摩头,不再胡思乱想,也不替孩子决定今天上不上学?让孩子自己安排。
快到上课的时间了,我问儿子:今天怎么安排?
我感觉到儿子不好意思说请假,他说:我缓缓就去上学。
说完后,儿子睡着了,我帮他请了假,然后就去上班了。
在上班的路上,我给儿子发了一条信息,希望他睡醒后能够看到:儿子:妈妈看你睡着了,没忍心叫你,我去上班了,感冒药中午就不用吃了,晚上回家吃。
在短信中,我还写了这样一句话:睡醒后去上学。经过再三斟酌,我认为去不去上学,应该由孩子决定,而不是由我决定,所以在发出之前我把这句话删除了,因为以前做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都起了反作用,让孩子认为妈妈关心的是学习不是他,我改变做法的原因就是想让孩子意识到上学是他的事,我不能表现的比他还上心。我关心的是他本人,而不是他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