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红楼梦》,替宝玉黛玉的爱情操了不少心。
看到宝钗无意间听到宝玉的梦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他道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宝钗心下大窘。唉,怎么不是黛玉在旁边听到呢,这样的话,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宝玉使小性子了。
另一次,湘云随口劝宝玉也要想想功名的事情,宝玉便撵她走,湘云也有些脸上挂不住,袭人过来救驾——还好是史姑娘,若是林姑娘又不知该怎样了。宝玉道——林妹妹断不会说这样的混帐话——这一回,正好让黛玉听到了,她又惊又喜,认定宝玉为知己。
当面的海誓山盟怎抵得一句梦话,一句背后无意中听来的话。
既然如此,则可安心了吧,黛玉却因预见到不能长久而伤怀。
人皆道黛玉多心多疑,不相信宝玉。我以为,宝玉黛玉是深信他们之间的感情的。女人是直觉动物,是爱情上的先知,岂有一个人爱自己而不知的,从他们见第一面时就已清清楚楚。为什么还要折腾?无理取闹,无事生非?都因为,这一份爱情是孤女黛玉生命的唯一意义,她要不断地求证才能有活下去的理由。贾母是疼黛玉,但她像一只老母鸡,要护的小鸡太多,无父无母又无兄弟姐妹的黛玉知道唯一用心护着她的是宝玉,她弱如风中之烛,宝玉是她的玻璃灯罩。对宝玉的苛求也是她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因为你不是别人,是我生命的寄托——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这样的话,只能让人怔住。眼睛里哪里揉得沙子呀,最细小的微尘也不容。
折腾的结果,是证明他们的感情经得起折腾,这是折腾的意义之所在,是黛玉的胜利,她终于证明她活得值。绝不可能如高鹗续书中所云黛玉“魂归离恨天”,对宝玉含怨而去。从紫鹃试宝玉时黛玉的反应——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可知她不认这个情,紫鹃你多此一举啊,宝玉的心思何须再试?她只担心宝玉的安危。
那还有宝钗呢?她可是黛玉的情敌——多少人会这样问。从很大程度上讲,宝钗都是大观园里最优秀的女子,出身、家境、相貌、才智、性格、为人,哪样不在众女子之上?但在宝玉那里,她却不是黛玉的对手,如果她处心积虑的话,那是她的悲哀,不过我以为宝钗没有。黛玉敏感,脸上藏不住心里的阴晴圆缺。宝钗似乎总是“浑然不觉”,其实是她反应够快,及时掩饰了心中的沟壑,她太聪明了,深知宝玉和黛玉之间无人可以介入,哪怕是她。宝玉对宝钗丰肌的艳羡怎比他跟黛玉的前世之约,黛玉是绛朱仙子,而他原是神偀侍者,不是那俗世之徒。宝钗又怎会以此诱惑宝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才是她的志向。
所以,宝钗不跟黛玉去争,她姿态很高地与黛玉结为金兰。姿态,或者说一种精神上的矜持,是宝钗一直要维护的,随和但决不随便的她不肯让人看低了自己,就算是对颇有好感的宝玉的讥诮也一定反击,想轻视她宝钗,谁都不够分量。这是我欣赏她的地方,但这也注定了她得不到爱情,爱情是“见了他,便觉得自己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张爱玲)。宝钗决不会在黛玉在世的时候与宝玉成婚,这是对她自己的羞辱,高鹗太小看宝钗了。宝钗要做的是,黛玉知心的姐姐,可能做的是,宝玉痛失黛玉后唯一的精神安慰。
以黛玉的才情,大观园中谁还可以做她的朋友?也只有湘云和宝钗了,湘云豪气侠义,但稍欠细腻,论境界略输宝钗黛玉,只有宝钗能识破黛玉的破绽从而教导她而非湘云。因而,宝钗之于黛玉,其重要性仅次于宝玉。钗黛成为好友后,若再出现那样的掉包之事,读者认定宝钗为藏奸之人一点也不奇怪,但这和宝钗的品质是不相符的,它违反了曹雪芹的小说逻辑。所以说,高鹗几乎是没有看懂《红楼梦》,不懂宝钗,不懂书中那些钟灵毓秀之人,也不懂宝玉和黛玉这份绝世仅有的爱情。
我并不想抹杀高鹗的功劳和苦劳,只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件天衣,谁又能补?谁又能续?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