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找了一份工作,那里的同事在听到我是大学生后啧啧感叹:大学生好啊大学生好啊,文化人跟我们不一样。
是大学生就好吗?
我撇撇嘴,尴尬的笑。
作为一个刚刚接本成功的专科生,在现在研究生都一抓一大把的社会里,被人夸是“文化人”,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表情去回应。
一旁扫地的大姐大概是看出我的不适,笑嘻嘻的对我开口:“姑娘你别嫌我们捧你,在这里工作的都是些中学还没上完就出来打工的姐妹,大学生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我连忙摆摆手冲她温和的笑,表示自己没有放在心上。
后来某天有个一起当班的女生手机没电了,说想借我的手机打个电话。
结果刚刚解锁,她就瞪圆了眼。
“你这字体居然是英文的?”
我点头,之前因为要考四级的缘故,就随手把系统字体换成了英文,后来考过了也忘了再改回来。
结果她又开始感叹。
“当初一看你就觉得你是不属于这里的人。学历高点好啊,好好学习,别跟我们一样”。
我被话音里的羡慕和期盼噎的喉咙发紧。
好像现在挺多人都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的。
上高中的时候学人家早恋,为了减轻负罪感,自己常常装模作样的在晚修结束后在宿舍偷偷打手电看书。
当时还特不屑的想,早恋怎么了,没差啊我浪费的时间可以花功夫补回来的。
结果就是打着手电跟当时喜欢的男生在qq里聊的火热。
带回去的书呢?连封面都没翻开过。
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觉得自己是有在努力的。毕竟把书抱回去了不是。
而且还在大人责怪自己不用功的时候委屈红了眼眶:你凭什么这么说我,我每天晚上都熬夜看书的。
甚至连高考几乎是意料之中的名落孙山后,自己还在惋惜的叹气。
都是学理的错。如果学了文,照我这用心程度,一定可以考好的。
多自作多情对不对。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一定是那些“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的人群中最虔诚的信徒。
大概是大学里优秀的人太多了,自己在遇到了几个努力的学长学姐之后顿悟:原来你以前的用功就跟闹着玩一样啊。
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那么“稍微休息一下也没关系”的人,或许都是在闹着玩的用功。
所以醒悟过来的自己悔不当初,痛下决心决定接本。
宿舍里的一个小姐妹闻言举手:好呀好呀好呀,你接哪个专业带我一个。
于是我们俩开始了泡图书馆的漫漫长路。
刚开始的时候一起定闹钟早起,猜食堂里我们最喜欢的肉夹馍有没有开始营业;回宿舍的时候一起玩命狂奔,生怕门禁以后面对楼管大妈那张血盆大口。
后来渐渐的就剩我自己在跟时间赛跑。
前一天晚上扬言说自己一定要早起的舍友,第二天连大冬天冰冰凉的冷水都没办法帮她抵御睡魔。
把被子一拉的她声音闷闷的:“你先去帮我占个座,我把这个梦做完就一定去找你”。
然后通常就是中午的时候一个电话打过来。
“欸我现在还在床上耶,不然你顺道帮我带份午饭回来好了”。
苦劝无果,我默默的闭上了嘴。
等到要考试的时候,我看到她更新的朋友圈:“努力不会辜负我的,考试顺利”。
配图是她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完的十五张卷子。
那条朋友圈的下面大家纷纷给她鼓劲,说放心啦你那么努力一定会考上的。
我手指在红心按钮那里徘徊了几个圈,然后划过了那条动态。
嗯好吧,朋友圈里的她的确很努力。
考完试以后她眼睛红红的来找我聊天,说怎么办那些文学史她看都没有看过,一定砸了。
我酝酿了好久安慰的话最终没说出口,只同情的回她:”你呀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告诉一个本就不努力的人她已经够努力的这种话,连敷衍都像一种变态的荼毒。
我做不出来。
现在的人大都喜欢完成一件事以后打卡,说这样能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可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把打卡当成了一种仪式感。
不管我从那个过程里获得了多少,只要我打卡了,我就是在努力。
生活需要仪式感,它让人活的庄重。可仪式感并不等同于那个流于形式的仪式。
“要去做“和“要做好”之间,隔着你自己的心。
任何没有心的奔跑,都是在原地踏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