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开,清明节就到了。
读小学的时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不许去参加扫墓活动,我好着急地要长大,一度吃饭睡觉都很听话,就想着长大了,就可以去烈士陵园扫墓了。
三年级,总算可以随全校大部队出发了。记得扫墓前一天班主任老师开班会,强调注意事项,我心情过于激动,以至于什么都没有听清。放学回到家,我立刻安排老爸去给我买新的苕帚和簸箕,说要去扫墓。爸爸妈妈费了好大劲,才让我大致明白扫墓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何不用带簸箕。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做了两朵小白花,一朵第二天别在胸前,另一朵交给老师,别在我们学校的大花圈上。
第一次去烈士陵园是步行去的。天气已经热起来了,父母们却仍然给我们穿得比较多,没走多远,我们就一个个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汗珠了。
一段柏油路走完,是一段土路。一个班连着一个班的队伍走过,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微小颗粒。我低头,用手保护住胸前的小白花,生怕落上灰尘,内心涌动着一种神圣、庄严的情感,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激动呢。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内心充满冲突的节日。缅怀先烈、祭奠逝去的生命,会让我心情沉重,同时也会引发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可是,在春天里与老师同学一起远足,带着干粮,带着水壶,类似于野餐这样的活动,又让我在苍白的青春岁月里,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
我曾经在内心谴责自己,觉得自己的情感不够纯粹,参杂了太多私欲。后来,看了一篇文章中说,清明节兼具自然与文化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的祭奠节日。
我国地大物博,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在古代,清明节除了扫墓之外,还要放风筝、蹴鞠、荡秋千、踏青等等,沉重与欢快并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中,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的意思是说: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民众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
“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民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亲人去世后,我们需要用各种祭祀的仪式,一点点宣泄悲伤情绪,这有助于促进心灵的康复,也有助于精神状态的改善。
生死无常,是自然规律。只有把每一个当下活好了,才有可能死而无憾。既然今生有缘,就珍惜缘分,在活着的时候互相支持陪伴。籍由清明,唤醒我们对亲人的珍视,享受人间最美好的亲情。
满街杨柳绿丝烟,最美不过四月天。在万物生长的美好春光里,我们慎终追远,亦催护新生。不妨少一点“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沉重,多一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闲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