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个人在南方打拼的老妹打过电话来,两人说没几句就“不欢而挂”。
事情缘起是他在老板那里受了“憋屈”,打电话来讲述种种“不公”,结果我却站在了她老板那边,“恨铁不成钢”式端出“长姐”的姿态,一番说教,结果自然是她失望、无奈、隐隐抵触,两人意识到气氛似乎有往不和谐方向去的苗头,还算明智地默契说了再见。
跟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沟通时还能顾及一下对方情绪,考虑考虑该怎么说话、说什么话。面对家人时,情商却瞬间降到“零值”,不管不顾,只是“表达自己”。
总在讲“换位思考”,多数时候却还只是在自己内心世界的规则里行事,罔顾对方世界的规则,在情绪主导里,“帮助对方疏解情绪”的目标错解为“向对方发起批判”。
想到北京讲座时认识的一位沟通高手――“韩辅导员”,对她契合我们学习的“规则”“秩序”主题的“蹦蹦跳跳”式沟通特别印象深刻――除非目标是起冲突或激怒,否则我们必须先跳出自己的世界,进入对方的世界,然后再跳回自己的世界,如此往复,引导对方,接受我方倡导的规则。
先要顾及的是对方的感受,“感受触发情绪,情绪影响认知,认知指导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话说昨晚能重新来一次不?
韩辅导员的沟通案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