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美与共》节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学术论坛的书面发言),尽管结构完整严谨可以独立成篇,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会被隐约的“跳跃”感影响思维。
所以我想,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结构思路并自主绘制思路可以是课堂重点。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重点部分有些仓促,思路打开却来不及聚合收束。
原因主要有:
一,导入内容太多,由法国著名的编辑部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文化冲突引入,接着引出“天下大同”思想传统,选择中外历史上注明人物及其言其行,最后进入正题。
二、临时插入议论文论证结构模仿写作环节,占用了时间。(以“赏识”为话题模仿本文结构思路绘制思路)
其实这部分并不多余,反而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本文论证结构的印象,说明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总想着什么都想传达给学生,而忽略了他们的真正需求。
原因分析完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解决途径的反思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首先一点是把学生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给课堂内容做减法。
《美美与共》是兼具学术论文与演讲词的情理共生的典型。为了降低理解难度,我提醒学生可以把本文理解成他们所理解的议论文,并没有去强调“学术论文”的概念等。
学生普遍作文能力差,常写四不像文章,其中倾向议论,但很少出好文,往往论证无力结构散乱,缺少说服力。
所以我设想用本文进行议论文结构示范教学,放弃学术语言特点部分。却在导入部分占去太多时间,这部分与课堂重点并无多大关联,要删减。
其次,为减法教学准备条件。
删减教学内容要有标尺,不能随意任性,最有效的前提条件就是预评估,直接形式就是准备《预学案》督促学生课前完成,难度不大,要求具体且明确,有益于对预习效果测量评价。
再次,问题化繁为简,最好的方式是情境化。避免过多概念出现在问题中,增加学生理解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