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共读《拯救球球部落》,特别佩服两位作者的清奇思路和敢于突破,全书围绕一个个小故事展开,向我们阐述了46个教育学术语,一改教育学术语死记硬背的传统做法,实为一大创举。
一场自然灾害使得球球部落仅剩下三个人,球长和两个小孩儿。为了拯救球球部落,为了复兴部落文明,球长带领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后代开启教与学的奇妙之旅。
随着故事发展,后面又加入了橙橙部落与熊熊部落,不再是球长一人在为教育后代而日思夜想、摸打滚爬,而是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反思与改进,将教育形成体系。
读完此书,不仅复习了原来背得滚瓜烂熟的教育学知识,更是引发了我对当今社会教育现状,以及自己所开展的教学的思考。像书中的球长一样,夜深了却毫无睡意,在寂静的黑暗中思索教学中的困惑,反思教学中的言行,寻找可行的方法,以便改进接下来的实践。
故事发生在原始时代,从球长带领球球们学习各项生存技能开始,爬树,摘果,打猎,捕鱼,……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运用着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比学赶帮超中持续提升各项本领。
反观现在,生存条件越来越好,可是为什么一些孩子反而在不断丧失着学习的兴趣呢?我经常想,这或许跟生存需求早已满足以及学习方式早已改变有一定的关系。吃饱穿暖后来到宽敞明亮、温度适宜的教室里正襟危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书本上前人总结的间接经验,机械地读、写、背,麻木地看、听、说,远离自然,远离实践,真正的学习兴趣如何能够被激发出来呢?
长辈们总感觉孩子享有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应该抱着感恩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与奋斗中去。可是,孩子们内心却更加空虚与委屈。许多孩子自小便被养在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中,相比于被放养长大的父辈,缺少了太多自由与快乐。
从未下过农田,怎能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又怎能体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充实?从未干过家务,怎能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恩情?从未走进森林,怎能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
兴趣与真知,源自于实践。细细想来,许多名师大家的课上得风生水起,孩子们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其中一个共同的法宝便是理论联系实践。
于永正老师善于利用演读,让孩子们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必要时还会准备道具,让孩子们在惟妙惟肖的演读中体会思想情感,感受人间百态。
李吉林老师善于利用情境,让孩子们体验思想与情感的波动起伏,将所思所想真实记录下来。实践出真知,孩子们的作文便不再是流水账,也不再干瘪瘪,而转变成一篇篇文思泉涌的佳作。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以及“数学疯子”张宏伟老师,更是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妙手回春,将许多孩子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干巴巴或凶巴巴的数学课堂,转变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育人圣地,孩子们动手又动脑,乐在其中、收获满满。
特别是科学教学中,实践更重要。作为科学老师,我要做的是多带领孩子们开展各类实验操作,在实践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真知。
比如,蜡烛的变化与食盐的变化,理论讲解时,孩子们兴趣不高、难以理解,有的甚至昏昏欲睡。当把他们带到实验室,一个个生龙活虎,正如书中的球球们那般活泼有趣,在动手操作中不断试错,在合作中不断反思与调整,即使下课了也不忍离去,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兴趣与真知,源于实践,教学相长,亦源于实践。以后的我,不论从事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会与孩子们多些实践,再多些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