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思考/模式化分享思考
在朋友的推荐下,今天晚上参加了一个在书店举行的关于“人文”沙龙的学习。
每位嘉宾有 20 分钟左右的分享,我回家的路上已经不记得他们分享的内容是什么了。
今天晚上让我收获颇丰的并非他们的分享,而是在他们分享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是我上去分享人文相关的内容的时候,在有限的时间里,讲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要学会“模式化分享”,什么是模式化分享呢?
大部分分享者是碎片化的分享,比较随意,逻辑和用词都有漏洞,是在阐述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模式化分享和碎片分享是相反的。模式化分享就是关于事物的深层结构的知识。
而碎片化分享,分享的是碎片知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孤立的、表层的知识,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也不成体系。
比如司马腾要分享“人文”相关的内容,就要探究具备人文思想背后的结构,比如理论和知识系统。
如果只是这么简单地区分,我们对模式化分享很可能还是没有概念,我以后自己去分享,严格按照以下三个特点。
1. 第一个特点,模式化分享分享的少
在一个事物千变万化的表面特征背后,很可能是同一种深层结构。所以,模式化分享相比碎片化分享,实际上要分享得更少。
比如说,人文背后的认知结构,用一个公式来解释,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于分享者和学习者而言都更加的聚焦和专注。
2. 第二个特点,模式化分享,分享得更深。
因为模式化分享是关于事物的深层结构的知识,光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你要分享得更深入、更抽象。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就需要用模型和逻辑推理。就要阐述这个人文公式背后的逻辑和场景的运用。
这样,学习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获得感。
3. 模式化分享的第三个特点,要用“金句”,开场和结尾的金句设计很重要,要让学习者用拍照转发的欲望和动因。
明天早课,试试模式化讲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