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读书文学
读书笔记:弗洛姆《爱的艺术》

读书笔记:弗洛姆《爱的艺术》

作者: 麻脸树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10:43 被阅读0次

    版本信息:

    著者:【美】E·弗洛姆

    译者:萨茹菲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6,第一版

    漂亮啊

    以下关于本书的梳理并非完全依照原作的写作顺序,而是个人理解这本书的逻辑。有些重要论述和观点可能有遗漏,次要的反倒对我很有意义,故记之。

    在理解《爱的艺术》的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弗洛姆关于爱的两个基本看法,这是我们走进“爱的艺术”的钥匙。

    爱是一门艺术。这意味着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并且爱是需要学习的。

    爱的内涵不是爱一个特定的对象,爱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的性格倾向——我通过爱你而爱整个世界。

    原文

    首先,弗洛姆提出, 爱的需求是人类生存的需求,爱是人类对于生存问题的回答。

    对人类生存问题最准确的答案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每一个人都能与群体融为一体所能体现出来的爱的价值。

    弗洛姆认为,在人类历史中,我们出于对孤独的恐惧,对群体的渴望而采取过如下手段克服之:

    1. 纵欲与群居。具体表现为性交、毒品;在政治中,独裁政体和民主政体实质上都在追求一致性。

    2.“平等”。工业社会里被扭曲的“平等”,追求“一种模式”,把人变成原子,追求标准化,美其名曰“平等”。

    3.人的创造性劳动。“所有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都有必要和他创造的对象融为一体。”

    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原文

    第二,爱的分类。

    1.共生性的爱。物理意义上互不依赖,化学意义上心理相互依赖,比如胎儿和母亲,比如受虐癖和施虐癖。都不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失去尊严为代价。后面弗洛姆还论述了受虐癖和施虐癖与孩子和母亲、孩子和父亲之间关系的联系。简单地说,如果孩子生长于一个完全的母爱环境下,更有可能成为受虐者,他处处都渴望得到母爱般的关照;反之,则容易成为施虐者。

    2.成熟的爱。成熟的爱以独立的人格和自由作为标志。

    真正的爱情是让两个不同的生命结合在了一起,却并没有让彼此失去自己本来的个性与面目。

    如果说爱情是一项摆脱孤独的积极活动,那么它应该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外部驱使,以现代活动观念为宗旨的,为实现外部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二是内在动机,人具备了独立思考的天赋,挥发蕴藏在内部的智慧。只有具备第二种才是自由的。

    关于外部驱使和内在动机,弗洛姆借用了斯宾诺莎的相近观点。斯宾诺莎认为,由内在情绪激发的行为,是积极的,自由的;受人驱使的冲动是消极的。结论是“人的德行在于自己对自己行为动机的调控。”

    爱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爱情是关于内在动机的需求,前提是一个人的自由能力。也就是说,爱是一个人基于对自己爱的需求和能力的独立判断,而做出的主动的积极的行为。

    原文

    爱的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1.给予:明确一点,给予不是割舍也不是牺牲,是生命价值和活力的体现。也就是,给予的伟大之处不在于给予是一件难事,你做成了,你为此受了苦,所以你付出了爱,你伟大了。不是的,给予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受虐倾向,它要像源源不断地活水,给生命注入希望和甘甜。

    2.关心:“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作是分不开的。”

    3.责任:像对自己负责一样对他人负责。这里说一点,这里的负责并非我们当今所说的履行义务:

    责任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仅论这一点,我敢说,现实中大多数人并没有爱的资格。责任感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品质,还不论对他人,即便是对自己,有多少有对自己的生活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应激反应。

    4.尊重,尊重的前提是超出自己去关心和了解对方。光是超出自己已经是一门艺术。

    5.了解

    对人的生命的了解不只是通过思想传导知识,而是通过人唯一可以使用的情感传导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人与人的结合。‘施虐癖’所采用的那种方式仅是了解了对方的秘密,但真正的东西却一无所得,甚至会毁掉对方的生命。只有付出爱情,才能为真正的认识打开一扇门户,在爱的结合里,‘我’所有的提问都得到了回答。在爱的过程中,‘我’奉献自己,也洞察了对方的言行。于是,‘我’在重新定位中又找到了自己,又发现了自己,同时也发现了‘我们’两个人,发现了人类。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争吵:你告诉我啊,你告诉我啊!你什么都不跟我说!施虐者也常常觉得自己受害者,然而他不知道,这毁掉的是两个生命。正如大家常说的,没有性冷淡的女人,(生理性除外)只有活不好的男人,没有不想说的‘秘密’,只有没有爱的交流。

    付出关心,进而了解,进而尊重,从始至终都保持责任感。

    原文

    爱的对象

    博爱

    前面我们说了,在弗洛姆看来,爱没有“非你不可”。博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爱意的责任感。”

    “性应该是博爱的产物,它既表现在爱的肉体关系上 也表现在爱的非肉体关系中。”(这话什么意思,没读明白) 性爱既以博爱为基础,又很难成为博爱意义上的延续。这组矛盾何解?

    两性之爱:爱情是阴阳结合的艺术。在此,弗洛姆反对弗洛伊德,认为他只看到了阳性。弗洛姆还认为,同性恋无法消除孤独,只是彼此分担。基于此,我也思考,为什么在同性恋中,总有一方偏男性化/女性化呢?这难道仍然是对异性恋的模仿?如果真正是同性之间的爱情,难道不应该是阳性对阳性,阴性对阴性本身的迷恋?

    父母之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前者对应的是自然世界,母爱满足人生存的安全感的需要;后者对应的是理性世界,它需要孩子面对挑战,为自己的需求而付出努力,也就是他得向父亲讨要爱,他得满足父亲的期待,得值得被爱。

    自爱

    首先说明,自爱并非自私自利。“在‘人’的概念下,任何对‘我’的排斥和教条,都是荒谬的。”自爱和爱人并非非此即彼。由此我联想到钱穆先生在谈中国哲学时说道,中国哲学,一言以蔽之:天地虽大,中心在我。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中心,世间实则是尊重每个人,认可每个人,进而是相互关爱的,而非排他的。

    无私者常有一个误区,和前面提到的给予的误区类似。很多给予者内心都住着一个自私者。比如母亲对孩子,尽管母亲万般“为了孩子好”,做了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孩子仍然不领情,因为他们并没有让被爱者感受到被爱,而只是为了牺牲自己,扮演一个“无私者”。

    上帝之爱

    上帝之爱是人对永恒之爱的期待。对上帝之爱的理解过程正是人对自身的认识过程。上帝从父亲成为单神,成为更高能力、真理和统一,这正是人不断地在调整自己的位置的。

    当代西方社会爱模式的没落

    首先点明,影响爱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创造性(前文说了,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格给予爱这种能力以支持。

    现代西方社会的现状是:政治自由、市场经济。工业社会下,人被异化,追求统一标准,这遏制了创造性。市场经济是交换的经济,是取悦对方的经济,而爱偏偏是与之背道而驰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爱的模式正在没落。

    然后举出了五种典型的爱的形式:母爱型、父爱型、偶像崇拜型、多愁善感型,投射机制型。

    之后,列举了爱的前提。

    最后是爱的艺术实践:出于内在的目的、专心耐性、摆脱自恋、客观、信仰(相信人类)、信念和勇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弗洛姆《爱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qh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