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国庆长假,想着总要把握时间,或无所事事一天可以,或与朋友外出相聚可以,却要空出时间来看会书看部电影写些文章。因为许久没有记录,所以更不想一拖再拖,让这个假期过得遗憾。
既然在家总静不下心来去做这些事,那么还是老规矩,来就近喜欢的咖啡厅吧。下午搜文看推荐的电影,果断选择了日本的《人生果实》。个人对于日本治愈系电影有所偏好,总有一股明亮和清爽感,不喜欢太宏大的主题,或者说,我更偏爱即使主题宏大,却从细微处入手的细腻真实。比如是枝裕和导演的《海街日记》,《步履不停》,当然自己所看的日本电影不多,挑的几部电影风格相对比较类似。看完《人生果实》,顿感是我爱的电影,花给它的时间值得。
内心总觉得,不曾记录的生活,被时间推着走的自己,有种内心不曾关心的荒芜,所以对生活里遇到的转角美好有种漠视,好像什么都少了点意思。少了点意思的不是那些不曾打动你的风景,而是你尘封不动的冷漠的生活体验感。想想最近几次看到的风景,好像总是偷懒借助别人的镜头去展现。记得坐在海边大石头上发呆,坐在山间高涧下随风吹乱的头发,我想那时大自然有在治愈自己一些些吧。这也是自我对抗冷漠的方式。
我也在对抗自己的浮躁吧,潜意识里总觉得快不是好的,所以刻意想要自己慢下来一些,有沉淀一些。所以去看自己觉得好看的电影、纪录片等,尽量用原倍速去看。现在敲打文字的时候,一边写一边反思,对于快,自己忍不住一刀切去判定不是好事,但在某些方面,快其实才是对的。还是少了些辩证的思维,用固定思维的认知说非黑即白的话语。
但是也庆幸自己对于慢的坚持吧。因为现在社会文化环境已经用快来定义太多日常的标准,如果没有适当慢的意识,也容易被社会意识裹挟。《人生果实》就是部缓慢的电影,或者叫纪录片也可以。它不够有瞬间代入情节的吸引感,一开始就是看着一对年逾80岁的老夫妻在一年四季种植田地,收割蔬菜或果子的画面,平实到容易让人觉得无聊。可是专心致志看着,总会被一些小小的细节打动。
喜欢修一爷爷慢慢吞吞在刷着一块块明黄色的小指示牌,写着可可爱爱的话以及简易的图,标记的蔬菜水果的名字或者写小鸟专用喝水缸和自便区;喜欢用着40年的砂锅咕噜咕噜煮着爷爷爱吃的土豆的英子奶奶做饭的画面;喜欢修一爷爷每天写10张的明信片,或记录那些点滴的当下,如夸外孙女击剑画面夸她做到了,或者英子奶奶去熟悉的摊子买菜买肉,会送给摊主夸东西很好给爷爷动力。生活的迷人之处在于对这些小美好的慧眼识珠吧,就像片子里的一句话,你越认真生活越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修一爷爷和英子奶奶的爱情就是寥寥几句话几个画面,便打动了自己。英子奶奶说,自从跟爷爷在一起,就真正能够畅所欲言,她想做什么事,爷爷总说这很棒啊。尊重与支持从来都是相互的,就如年轻时只能赚4万元的爷爷想要买7万元的游艇,奶奶会毫不犹豫去典当自己所有的和服去支持爷爷的喜欢。奶奶还说,觉得越老越觉得爷爷帅气,想起之前看《请回答1997》有个情节有人问云宰为什么喜欢程思源的回答,就是觉得她漂亮啊。品品其中意味,有种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老年,死别是绕不开的坎。记得有个画面是奶奶和爷爷坐在客厅闲谈,奶奶笑着说,想到我俩谁先离开吗?而后没多久,爷爷真的在一次午后小睡后再也没醒来。奶奶说,爷爷喜欢明亮的色彩,所以爷爷离开时窗外挂着明亮的小彩旗,奶奶说这句话时穿着黑色的裙子,说的时候看似清淡笑着却一句话说完忍不住抿了珉嘴,然后转身回屋。看到这个画面,眼泪瞬间冲出眼眶。我没想到,看这部电影的后半段眼泪竟然数次夺眶而出。看爷爷离开后,奶奶在厨房里煮着茄子煲,念叨着我应该给修一做更好吃的,明明结婚65年,她基本以爷爷为先;看爷爷离开后,她好似平常一样干着活,粘着门的纸说这之前都是爷爷做的;英子奶奶在镜头里基本都是笑着的美好样子,爷爷离开后有个她怔怔发呆的镜头停留数秒,几乎一闪而过。
这些画面让我想起之前看过韩国的《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这部纪录片式的电影也是一对老夫妇,犹记得爷爷奶奶在院子里扫着落叶戏耍,后来爷爷离开后奶奶在茫茫大雪里去看看爷爷那幅悲伤空旷的画面。修一爷爷和英子奶奶,还有韩国那对爷爷奶奶,让人看到了爱情的另一面,总忍不住让人相信,相信这情感珍贵,但它真的存在着。
这部电影除了爷爷奶奶的爱情,还让自己感受到岁月的馈赠。我们其实害怕老去,那些胶原蛋白的流失,那些显得皱皱巴巴的皮肤,那些新陈代谢的缓慢,那些老了可能席卷而来的病痛,所以对于老去会心怀抗拒。可是看到这两位平和的老人家,他们朴实立足于当下,他们拥有着阅历沉淀的智慧与通透,而这就是时间给予的成果,所以生老病死是一个过程,又何必拒绝,是坦然去接受时间的洗礼。
我想最后我还是想要摘抄电影里的话结尾吧: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稳定地生长。我想,人生果实,就是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