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感形成的关键期是在三至六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探索未知世界,但是自身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撑他确信自己是可以的。这时,他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认可,从而形成自己的本质是好的的认知。
如果在这个阶段价值感没有建立起来,他就会在别的时间段花更多的精力来重新建立。如果父母阻止了他,他就会长久地处在挫败感里。
原生家庭并不是价值感建立的唯一环境,但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孩子价值感的建立。
“父母吵架,都是因为我不好。”“只要我再乖一点,再优秀一点,父母就会注意到我、爱我了。”归因为自己不好,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一点掌控感。
父母的抱怨也会给孩子一种自己不够好的感觉。“你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不应该这样做!”“那个又做错了!”父母把你没有做好的事情归因为你内在的稳定因素,就破坏了你价值感的建立。你会习得这种归因的方式,把事情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好。
父母无止境的比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劲,落后于他人,使孩子一直活在卑微中。
从未得到夸奖的孩子会体验到“你不夸我,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没有得到正向的反馈,不知道自己怎样才算是好的,是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感的。
价值感低的核心成因就是自我攻击。
一个人在体验到没价值感的时候,他的逻辑是:外在发生了什么,都代表我不够好。只要事情不是我理想的样子,那就是我不够好。
虽然价值感低的人对于别人的批评不耐受,但其实他们的内在正在对自己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自我攻击的效果就是不断验证自己不够好。表面上看来,一旦发生了A,我就很容易感觉到自己不够好。实际上是人先觉得自己不够好,然后很容易找到证据证明自己不够好。
你不相信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你的内在有一个“我的本质是不好的”的信念。自我攻击的目的只是证明自己很差。
价值感低的人在自我攻击时使用的归因逻辑为:“凡是糟糕的结果,都是我不好导致的;凡是好的结果,都是偶然、运气。”
建立价值感的方式不是发现“我很好”,而是发现“我整体上很好”,也就是“我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不够好”。
丧失价值感是因为你把价值感交给他人和外部事物来定义了。
当你感受到自己不够好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把自己的价值感捆绑在什么上了?”“只有怎样,才能证明我是好的?”
健康的自我定义是,不盲目相信,不盲目否定。你对自己有定义权,但你对自己的定义会参考周围环境对你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