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风轻,落花缤纷,仿若一场花雨。有的人伸出手来,花瓣飘在掌心;有的人挥动手臂,花瓣打着旋儿继续飞舞;还有的人,视线锁定了某一片,等它落地,轻轻地捡起来。我任由它们落在自己的头顶,肩膀,鼻尖,贪婪地闻着空气里的花香,消毒水的味道终于成为了过去式。
坐在园区的长椅上,我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心里变得分外柔软,有一种重回人间的错觉。这一刻突然明白了《追逐日光》的涵义。和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直面、擦肩,或许当时随意拿了这本书,并且让它陪伴自己也是冥冥之中的注定。那么对莫言先生提出的“423读书日,对我意义重大的书”,我的答案无需再纠结了。
从小到大,我看过的书很多,内容很杂。哪一本对自己有意义,影响最大,真没有考虑过。但是我在每个年龄段的阅读收获不一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幼年读书,字都认得不全,但是觉得翻书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每每和父亲抢着看期刊杂志,甚至武侠小说,懂不懂无所谓。父亲见此,给我订了作文报之类的——我的专属,所以不再糊弄,不认识的字赶快求助字典。看的遍数多了,背下来就很正常。
尽管不懂结构、修辞这样高深的知识,但是我的作文基础是打下了。小学,但凡参加作文比赛,我的名字肯定上榜,最好的成绩是拿了一次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的二等奖。这些奖状被父母亲一直保存,但是对参赛作文,当时并没有“原创”的意识,保留的不多。更遗憾的是父母搬家时,书籍杂志等都被放在了老宅。我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回去与之相见,重温一下我的荣光时刻。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学生时代,父亲的教师身份给予我的唯一便利,就是假期自由出入学校不对外开放的图书馆。记忆里它很大,书架一排又一排,我花了半天时间找到的是历史故事系列。
中外历史按照年代摆放,因为是学生读本,内容浅显。我看得如痴如醉,哭哭笑笑的,值班的老师开始还劝我,无效,后来也习以为常了。
当时我是每天的午饭后自己骑自行车去学校看,傍晚回家。某一天(寒暑假不记得了),天都快黑了,我还没回家。父母亲着急,沿途寻我,到了学校,收发室大爷说看见值班老师离开,没见到我。
父亲找到备用钥匙,打开图书馆的门,发现我坐在窗台上还津津有味地看呢。见到父亲,我还挺奇怪。这个“事故”后,我的特权升级了,可以先登记,然后把书拿回家看。但是经常出现不够看的情况,于是就租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来助力。
几年后休婚假的时候,我特意去了扩建并装修一新的书屋,老板娘还认识我呢。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书是《宋氏三姐妹》,女性自立自强、自重自爱深深地影响着我。我的性格里或多或少有了这样的因子,所以,我的高中同学说我当时特别与众不同。🤦我自己无感。不过,我遇事极少开口求助,对谁(包括徐先生)都没有依赖性,直到现在也是,改变不了,小女人的情怀少,有些不讨喜。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我的阅读带有了目的性。比如,前年写拆书稿的时候,两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写而看。书的结构、主要内容被自己再解读,可是现在拿起书来,我能记住的内容少之又少。
我有些排斥经典的书籍,可能是需要仰视,然后像登山一样去“征服”它们。对此,我没有信心。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诸如杨澜、吴仪、傅莹等大女主写的书,感受她们的成长,学习她们的认知。还有《向前一步》、《人生由我》等都是女性励志类型的。她们的故事和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沉浸其中。
后来再打开笔记,我发现记录的都是和自己无关的、看似无用的东西。我的年龄和浅显的心境,很多东西都无法深度理解,我一度怀疑起阅读的意义。
我尝试着不去在意一本书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哪怕自己不喜欢,也要读下去,单纯地读每一个文字。然后,我猛然发现名著之所以经典,就是它描述的细节是人人都知道,但不是人人都能诉诸笔端的,它是对文字的重新排列组合,它表达出来的道理往往离不开人性、感情等等基本的东西。
有时候,突然在脑子里蹦出来的内容,是看书的时候根本没注意到的,无意识地进入了自己的记忆海马。但是在自己情绪波动的时候,就发挥出来作用了。
看来阅读不能有功利性,把它变成悦读,人生态度积极乐观起来,才更可能在书中发现自己,找到期待的自己,自己才能进步。有的书,真的只是“读过了”而已,里面的很多称之为精华的东西还没有读出来。
就拿《我和我的命》这本书来说,我自己读了一遍,和徐先生一起读了一遍,但是在看到万老师写的读后感以后,发现许多小细节还是忽略了的。为什么有三种命,没有完全理解。看书的角度还是太单一了。我准备刷第三遍,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体会,少留一些遗憾。
从阅读到悦读,是一个比较艰难漫长的过程。读书,因读者阅历不同收获不同,同时这些收获的多少又会增加阅历的深浅。我相信未来的、更期待的自己在每一本值得阅读的书中。故,还是要尽力去做到悦读的。
写在最后:迎接423世界读书日。特别纪念读书让自己坦然接受死亡这个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