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死亡,一个读起来让人觉得压抑的词汇。每当看到它,总感觉周身的空气肃静得快要凝固起来。
前两天收到同事发来的一条惊天噩耗:“一位同事不幸遇难于一场车祸。”看到这一列冷冰冰的文字时,我的心猛烈地颤了颤,像做梦一样,难以置信。
我瞪大眼睛望着手机屏幕里那几个最关键的字眼,冷冰冰的文字,冷冰冰的消息,还有它背后冷冰冰的主人,始终难以置信。
我快速找到工作群,刷完群里的每一个字眼,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消息,此刻,我七上八下的心像是被提到了光速。
无法想象,前几天还活生生站在你面前的人,那个与你谈笑风生的人,此刻,他去了遥远的地方,一个你再也够不着的地方。
就在此刻,我仿佛再次闻到了死亡逼近的气息,压抑、难受、窒息、离去、永别。
02
就在上半年,办公室里的另一位同事才悄然离世。他在睡梦中静静地走了,没有留下只字片语。
那一刻的震惊,于今日,再次被强化。就像是一锅滚汤的开水,被烧开了一次又一次,逼着你一点一滴从喉咙里咽下去,带来了一种撕心裂肺痛彻心扉的无言感。
不管你多不愿意去接受,你都必须去直面它,这就是死亡。一个无情的事实,没有等待,更没有下一刻。
只剩下死亡留给我们的空白,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填补这片空白。
03
小时候,我们总是被大人们用善意的谎言说服着:“死亡,就是一个人变成了天使,去到另外一个遥远的时空。”
“她一直都在,你看,天上的那颗星星就是她。”
“如果你想念逝去的亲人,就抬人看看天空,看看远处飞来的蝴蝶,她一直都在,在远方看着你,保佑着你。”
这些大人们的说法,随即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头。
于是,在一个偶然的瞬间,我看到了一只围着我打转的漂亮蝴蝶,我会下意识地把它拟人化:“她是谁?她是来看我的吗?她想跟我说什么?”
于是,在另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一只巨大的飞蛾飞进我的客厅,它没有像其他的天使一样围着灯光转动,它只是拼命地在我的面前来回旋转,速度极快,快到我能清晰地感觉周围空气的流动。
那一刻,它仿佛在用它最强有力的行动,暗示着些什么,用一种我无法解读出来的方式。
每每遇到类似的情景,我疑惑、注视,又深思、窃喜。
也许,这就是我内心深处一份小小的信念。那些离去的人们,正在以我们能感受到的,和不能感受到的方式,在向她所惦记的人们传递些什么。
04
死亡,该开心吗?还是不开心?
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被道德绑架的彻彻底底。因为人们会说:“这种事,怎么可能会开心呢!” 包括被社会普遍价值观同化的我在内,深以为然。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一位特殊工作者的自述,才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想:“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直面过死亡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
05
这位特殊工作者,每天的工作就是给逝去的人整理妆容。她说:“她的工作,就是让逝世者能更体面地出现在他人面前,尽管她的做法很多时候并不太体面。”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因为家属要求逝世者必须以更“自然”的状态躺在那冷冰冰的石板上。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死亡状态,都是修饰后的模样。这样的自然状态,能把死亡与现实的距离拉得远远的。
也许,我们都在逃避着死亡。
是啊,对于那些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事实,用逃避的方式或许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安宁。
就好像我们认为哪怕是用极其特殊的方式处理尸体,只要能让逝世者以更好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也是对逝世者最大的尊重一样。
06
关于死亡的答案,众说纷纭。
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方向标,它具体指向哪一个方向,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
曾经有人提倡,积极面对死亡。面对死亡,我们不应该哭,而是应该欢笑,因为那是解脱,是救赎,是重生,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一种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状态。
只有当我们直面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也许,我们该乐观些。这种乐观,不是对逝去者的不尊重,而是抱着这种乐观的心态好好地活着,更好的活着,直面死亡,直面这种最自然的状态。
积极与消极,从来都是相应相生的。就像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哪一面受力稍大些,只一念之间,消极就能把积极打败,积极也能把消极压倒。
死亡与活着,死亡是为了让我们能更敬畏生命,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两者状态之间的区别,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活着,好好地活着。
因为,死亡这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
正因为有这份时间有限性的提醒,我们才能更仔细地活着,尊重死亡,尊重活着,敬畏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