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思维导图,对我这个带数学的老师当然不陌生,每讲授一节课都会对所讲内容进行结构分析,这个过程就需要一个框架把知识体系建构起来。
传统模式,可以用大括线或表格形式来构建联系,目的就是用这样无形的线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见过用图的方式把知识进行分析的事例,但不曾去真正感悟过它的妙趣。
现在细细想来,确实觉得自己的愚钝了,平时在讲授统计表和统计图时,只是让学生去领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对比中体会到统计图能更直观、形象地表达数据的多少,知道图的优势,思维就此打住,就没有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青岛学习,听了温思涵博士的《思维工具与合作学习融合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一种是它的表现形式——图的形式,一种是让我意识到,它不仅仅能用在数学这个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上,还可以用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上。
图的形式,她剔除了我们传统模式,如:
思维导图对阅读的作用当时很疑惑,为什么反对这个表达方式?这不是很清晰吗?
温博士接着讲了用她指导的思维导图带给学生的变化和成长,让许多学生喜欢上了语文。
可听讲座的我,信息量是有了,就是来不及仔细思考,还是云里雾里的感觉,有些摸不着头绪,当然,心里是很欣赏温博士思维导图的作用的。
思维导图对阅读的作用首先感官上的体验,上面两种形式中,图就很好地诠释了它的优势,看着图就仿佛走进了自己描绘的画中,就这样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脉络。
思维导图对阅读的作用其次是深度学习的发生。1、具有个性化。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的呈现方式可以不同;2、在对课文过程分析中有自己的思考,也就是有生成性的东西在里面;3、当一篇课文用这样方式描绘出来后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变成了个人体系化的知识。
知识贵在于学以致用,我就试着从学生学的课文《观潮》入手,用我对温博士讲座的理解对课文进行了一次练习,有好多地方弄的还不到位,但通过这样整理、分析,不仅对课文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而且能很好地把课文叙说下来,学生“惊讶”地说:老师你带了我们语文吧。
思维导图对阅读的作用通过图这个工具,很好地把所看东西呈现于大脑中,形成了知识的认知过程。
看着清晰的脉络,形成了自己的反思,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潮退后,江面也是风平浪静,但江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是原来那么高的水位,潮水已涨了有两丈来高。就如我们坚持读书和走路一样,外人看来,还是那个外在的自己,但这些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会在身体内留下印迹,如涨了潮的江水。
这几天翻开梭罗的《瓦尔登湖》看,这样的经典文学不能如读小说那样快快阅读,必须静下心来仔细来读。我选了其中一章《读书》,看完了,可感觉没看懂,我就利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细细分析,眼前豁然开朗,看似简单的文字,呈现了不同的知识层面。
思维导图对阅读的作用这段我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分析,如下:
思维导图对阅读的作用明白了书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这段,是从书籍的位置、需求、作用和影响四方面来讲述的。
通过自己的实践应用,真正体会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很感谢温博士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气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