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宪问第十四
从今天开始进入“宪问第十四”的学习。本篇共计44篇。主要表现孔子的政治、伦理观点,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本篇形成的成语有:被发左衽 、大言不惭、夫子自道、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临危授命)、久要不忘、 谲而不正、 硁硁之愚、 老而不死 、没齿无怨、 危言危行、 循序渐进、一匡天下、 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怨天尤人、知其不可而为之、没齿不忘、 见利忘义、 九合天下、九合一匡、 匹夫匹妇、 言之怍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言过其行、言过其实、勇者不惧、深厉浅揭等。
【14.1】——宪问耻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克:过分好胜;
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
原宪请教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参见【8.13】)"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感悟】
《集释》《集解》马(融)曰:克,好胜人。伐,自伐其功。怨,忌小怨。欲,贪欲也。阮元《论仁篇》:此但能无损于人,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人达人,所以孔子不许为仁。
钱穆《论语新解》:“四者贼心,遏抑不发,非能根绝,是犹贼藏在家,虽不发作,家终不安,故孔子谓之难。其心仁则温、和、慈、良。其心不仁,乃有克、伐、怨、欲。学者若能以仁存心,如火始燃,如泉始达,仁德日显,自可不待遏制而四者绝。颜渊从事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乃以礼为存主,非求克、伐、怨、欲不行之比,故孔子不许其仁。“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
前半部分回答了原宪问“耻”,谈了什么情况下出仕当官,什么情况不出仕当官。这里面还有一个克服“从众心理”的问题。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很多贪官在落马后反思,其中一条就是“从众心理”惹的祸,认为别人都受贿,自己不受贿就是大傻瓜,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结果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另外,一味从众,有如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因此,要学习孔子的智慧,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永恒的“仁德”、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才能拥有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后半部分谈到了“仁者”,即使一个人"不好胜、不自夸、不抱怨、不贪婪”,孔子也不肯定这个人就是仁者。总体来说,孔子的仁道标准是很高的,是需要事事修行、终身修行的。
读本章可参考【5.21】、【8.13】、【14.3】、【15.7】。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