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Ⅰ 名人点评《西游记》
【胡适】《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
【鲁迅】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刘戈】《西游记》是一部以拯救堕落的人心与人精神为鹄的作品;《西游记》也是一部描写反贪题材的作品。【谢肇浙】《西游》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张书绅】《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
【白化文】《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
【艾登堡】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PartⅡ《西游记》的形象塑造
《西游记》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各具特色,性格丰富且活灵活现的,以唐僧师徒四人最为突出,在唐僧四人中又以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最为突出。
孙悟空他能一个筋斗云飞天入地,呼风唤雨;他能飞檐走壁,七十二变;他能降魔除妖,除暴安良;他有一根金箍棒能碗口粗细、数丈长,也能瞬间小如绣花针放到耳朵里,他就是这样变幻莫测。
孙悟空的身上,深深寄予了作者的“英雄梦”。孙悟空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桀骜不驯、蔑视权贵的个性特征,率性而为、天真活泼的“赤子之心”,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斗争精神,勇于任事、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顽强品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法力无边、他的“猴性”等等,都体现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英雄形象的设计和渴盼。
猪八戒是一个被漫画化了的喜剧人物形象。他食肠宽大,好吃懒做,但经常饥肠辘辘;贪财好色,但总不能如愿,还受尽捉弄;爱耍小聪明,但往往弄巧成拙,出尽洋相;贪占小便宜,结果常常吃了大亏,还有苦难言。猪八戒一身的毛病,但他并不令人讨厌,他憨厚朴实的性格造成的戏剧性冲淡了人们对他性格缺陷的厌恶感。
PartⅢ《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西游记》约成书明代中叶,它跟一般的古代小说不同,这是一部具有神话性质的小说,吴承恩用丰富诡异、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浓郁浪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及幽默讽刺、明快流畅的语言风格筑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莫测的神魔世界,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光辉成就,成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
(一)浓郁浪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一般来说,在一篇小说中,故事情节是为人物形象而服务的,人物形象因故事情节的或曲折或离奇或冲突而体现出来。
孙悟空有一首诗: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
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
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上瑶天。
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
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可见孙悟空是有理想有斗争精神不安于本分的人,那这些精神便在曲折离奇、浓郁浪漫的故事情节中展现了。
孙悟空最初只是不安本分,如求仙访友,寻求长生之道,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真正老师——须菩提祖师,传授了他法术,但他还逃不出轮回,于是他大闹地府,划掉了生死簿,使自己免除轮回。再如大闹水晶宫,取得了如意金箍棒,接着,大闹了龙宫,可是“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随后“乱蟠桃大圣偷丹”最终“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后跟唐僧西天取经途中,与各种各样的、神通广大的妖怪斗智斗勇,如“三打白骨精”、“智取铁扇”、平顶山莲花洞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斗等等,这一系列的浪漫浓郁、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将大圣不安于自己的本分,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
(二)幽默讽刺、明快流畅的语言风格
《西游记》书中幽默、讽刺的手法处处都见,虽然是变幻恍惚之事,但也有使人发笑的话,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我们看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不是很有礼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
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孙悟空师徒到灵山,如来佛让他们找阿傩和迦叶去拿经,阿傩、迦叶就向唐僧要人事,其实就是要贿赂,唐僧没什么东西给他们,结果阿傩、迦叶就不愿意给唐僧真经,而是给了无字经。孙悟空发现是无字经,他们回到灵山和如来大闹,如来却说,一次诵经超脱,“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作者笔下的如来、阿傩、迦叶闻着金钱的味儿都那么高兴,还有神圣的地方么?!这种讽刺很深刻。唐僧没办法,只好把唐太宗给他的紫金钵盂给了阿傩,阿傩拿着紫金钵盂,任旁边的金刚力士羞他,也不肯放手。可见作者讽刺的犀利,思想的大胆。
《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充满了喜剧性,看完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西游记》的语言也极具特色,它善于提炼民间口头语言,除了具有生动、流畅、明快、洗练的特点外,幽默风趣是它区别于我国古代其他小说的重要特征。
PartⅣ《西游记》中的道家元素
《西游记》中穿插了不少道教修炼方法、神仙法术、宗教仪式等描写。
孙悟空七十二变是指阴阳五行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成别的东西只属于七十二变中的“一变”,书中菩提祖师向他介绍说,法术分按天罡数的三十六变和按地煞数的七十二变,孙悟空选择了后者,即七十二变。而猪八戒恰学的是“天罡三十六变”。
道家有天罡三十六法和地煞七十二术如下:
天罡三十六法
乾旋造化 颠倒阴阳 移星换斗
迥天返日 唤雨呼风 振山撼地
驾雾腾云 划江成陆 纵地金光
翻江搅海 指地成钢 五行大道
六甲奇门 逆知未来 鞭山移石
起死回生 飞身托迹 九息服气
导出元阳 降龙伏虎 补天浴日
推山填海 指石成金 正立无影
胎化易形 大小如意 花开顷刻
游神御气 隔垣洞见 迥风返火
掌握五雷 潜渊缩地 飞砂走石
挟山超海 撒豆成兵 钉头七箭
地煞七十二术
通幽 驱神 担山 禁水 借风 布雾
祈晴 祷雨 坐火 入水 掩日 御风
煮石 吐焰 吞刀 壶天 神行 履水
杖解 分身 隐形 续头 定身 斩妖
请仙 追魂 摄魄 招云 取月 搬运
嫁梦 支离 寄杖 断流 禳灾 解厄
黄白 剑术 射覆 土行 星数 布阵
假形 喷化 指化 尸解 移景 招来
迩去 聚兽 调禽 气禁 大力 透石
生光 障服 导引 服食 开壁 跃岩
萌头 登抄 喝水 卧雪 暴日 弄丸
符水 医药 知时 识地 辟谷 魇祷
可见其实三十六变要强于七十二变,但用三十六变的八戒明显于作法时一塌糊涂,修习天罡之术的众仙也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打得七零八落,反观而取经路上的一众妖魔,却个个无比厉害,这固然有资质的问题,却也是作者的一大映射:朝政腐败,难御外敌。
在《西游记》中,道教名词不胜枚举,仅从章回名上就可窥一二。如:灵根、大道、元神、婴儿、姹女、金公、木母等。
在古代“铅”亦写作“鈆”,道教认为“真铅生庚”,天干中的庚、辛和地支中的申、酉同对应五行中的金,申属猴,故“金公”指代孙悟空。
道教炼丹术中称汞为“木母”,因为“真汞生亥”,亥属猪,故“木母”指代猪八戒。
道教叫“脾”为“黄婆”,而脾主“土”,沙僧属土,由此得名。
《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正是道教神仙观念的反映,古往今来无数帝王求仙问道“不问苍生问鬼神”,数位皇帝死于吞食金丹,却还挡不住前仆后继的“修道”者,所为的就是长生不老。
有人说《西游记》从头至尾便是一个求证长生之道的故事。
孙悟空为求长生而学道,因被地府勾魂而勾画生死簿,将地府搅乱。偷吃的金丹是长生不老的贡品,偷吃的蟠桃亦是可以“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的神物。
后来镇元子的人参果,寿星老的火枣,特别是唐僧师徒到了西天之后,在佛教的极乐世界,享受的竟然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这些都是草木果品,唯有一物是肉食,却是佛祖弟子金蝉子转世的肉,这却与佛教的超越生死的教义有出入,分明是道教的得道长生。
《西游记》里还有一种“长生不老药”:“假借国家之富,搭起彩楼,欲招唐僧为偶,采取元阳真气,以成太乙上仙。”
琵琶洞的蝎子精、荆棘岭的杏树精、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毛颖山的玉兔精都要强嫁给唐僧。所以“唐僧元阳真气”原来是女妖们的“长生不老药”。
元阳真气一说也是源自道教的双修法门,道教的长生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佛教则根本不重长生,《西游记》的结尾,师徒一众五人“终成正果”也与长生并无关联——书中从头至尾也未有提及佛教中人的寿命,佛家所谓正果是指修道有所证悟。
修道是为了得道,得道是为了成仙,成仙是为了“长生不死,与天地同寿”。于是《西游记》里不论人鬼妖魔都前赴后继地奔向求仙问道的道路上来,最后成仙者却没有一个。
修道首先要炼心,唯有像师徒四人这样修正道历经磨难,方能寻访到大道,沿途所遇者,吃人的妖怪、作恶的道人都是歪门邪道而已。一个是为了求证自我,魔从心生,因此要人自度而度人;一个是为了顺应天道,道法万物,因此为卫道而除魔。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本身就要除魔卫道,解救众生于苦难之中的意思,书中唐三藏一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既有为解救众生而施法,又有降妖除魔的争斗,可谓是这一群集佛道两家之长的人,行佛道儒三家所提倡的正义之事,这才是三教合一的最高体现。
值得重读的原著——《西游记》PartⅤ西游一梦
关于《西游记》的评述,大多绕不开佛道的话题,然而无论是现在的“扬佛抑道”说还是明清时期的“以佛证道”说都是带有偏见的。
吴承恩生活在嘉靖年间,这正是明代最为黑暗的时期,奸臣的当道,吏治腐败,皇上笃信道士,于是作者创作了这本以道教世界为主体的西游故事,体现了他关于驱逐方士,归向正道,涤荡朝政腐秽黑暗之气,恢复朗朗乾坤,救万民于水火的迫切愿望。
吴承恩曾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所以《西游记》并不是宗教典籍,不存在教义之争,只是影射现实罢了。
尤其文中对佛道儒都多有讽刺,却又将三家之言融会贯通,比如车迟国斗法对三仙灭佛杀僧,最后败于三藏之手,而三藏一行取胜的手段却是玄门正法;比如灵山脚下的道观;再比如书中随处可见的关于忠孝礼义的宣扬,由此观之,《西游记》实是一部三教合一的典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