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本单元教学目标有两条:其一,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其二,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本单元安排了一次写作,指定的命题为《介绍一种事物》。
何捷老师结合实践,建议抓三个关键词,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继续“搜集资料”。
第1个关键词:互动。教学中尽可能的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个体资源转化为“共享资源”,在分享的过程中,完成资料的搜集。“互动”可以来自师生,教师的讲述就是“资源”,还可以来自生生互动,“我”的资料成为“我们的资料”,在共享的过程中,“笔记”就成了搜集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本案教学中写的一种独特表现。
第2个关键词:集中。当堂教学中要实现资料共享,就要推导出一种万不得已的选择——写作内容的统一性。即由教师或者学生事先选择好写作内容,并且根据这一选择提前搜集好相关资料,进入课堂后才存在共享,否则你搜集的是关于太阳的,我收集的是关于月亮的,即便能做成笔记也无法为我所用,收集资料要能够用得上,搜集本身才有成功的体验,也才具有辅助写作的价值。
第3个关键词:指导。所谓指导局限于当堂这一重要的范畴内,可以有:提供资料,教师提供资料,以便学生集体搜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具体指导搜集的方法,提升能力;组织互动,之前所述学生间的互动,也是教学的一种组织方式,在教师主导下完成;转化资料,资料搜集不是最终目的,写下作文才是教学的彼岸。从资料收集到作文完成,教师应予以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当堂实现从收集到运用的转化。例如:告知学生应关注哪些资料,辅助学生整理资料;示范将收集的资料运用到写作中。
教师不要总是持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观念,对于学生而言,将产生不可缺位的作用,因为小学生的写作基本定位就是“习作”,既然是学习就需要指导。
教学设想:明天该让学生写这一单元的习作了。这一单元之前在讲时,孩子们理解的还不错,但是相隔时间太长了,可能有些孩子会忘了说明文的特点,结合何捷老师的三点方法。所以,明天课堂上,我打算带领学生,首先复习这一单元的两篇课文:《太阳》《松鼠》,让学生通过《太阳》获取这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松鼠》这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为学生习作拓展思路。其次,把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内容,写作方法是不一样的。然后,依托《鲸》强调基本的说明方法;依托《风向袋的制作》巩固“有序说明”,即:“第一点,该做什么,”之后接着写“第二点该做什么”“第三点该做什么”。最后完成自己的习作。
总之,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对说明性文章,做到“笔下有法”,“眼里有样”“心中有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