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半,老伴和邻居那些亲如姐妹的妇人,一起散步归来。她经过阳台,走进我的书房,手里提着一瓶油,说:
“这是花生掺芝麻榨的油,二妹的大姐今天刚从杨柑送上来的,说很香,分一斤给我们。”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很平常的事。我报她一笑,又俯首读朋友最近寄来的书。
我们这个大院,邻里和睦,尤其那些妇人,早上要出去买菜时,就如那些小学生邀同学上学似的,总是你呼我,我唤你,大家一起到市场,又一起归来。
谁家有自行解决不了的事,只要肯说出来,或让人知道,必定相帮。
闲暇时,她们坐在一起聊天,总是说些好事,决不扯人是非。说到开心时,咭格大笑,心情舒畅。晚饭后,又约了一起出去散步,走上个把钟头,才回家。
这种邻里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我和老伴年轻时乡居,就曾受到村民深刻的影响。
我们当年生活过的村子不大,也就廿余户人家,百把人口。那个阶段,物质相对匮乏,孩子们平时是很难能吃上饼干糖果之类的。除了本村自产的零星水果,域外的水果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吃了。
在那种生活环境下,一家有亲戚朋友来,全村的孩子都开心,都高兴,欢欢喜喜。
何也?因为当地的土地多,人们忙于耕作,很少探亲访友。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做面皮”,最为重要。所谓“做面皮”,即为老人祝寿。他们做寿,是讲究“逢一”的,如51、61等。年龄愈高,亲友来得愈多,仪式愈隆重,送礼也就愈厚。
无论亲友来,或去探亲访友归来,凡有吃的糕点,也就是自做或亲戚朋友做的米籺(类似蒸饺之类)、糖果饼干,必定拿一个竹制的簸箕,按户分成若干份,挨家挨户送,一户不落。
一户开心,全村开心。一户的小孩高兴,全村的小孩都高兴。一户的小孩有好吃的,户户的小孩都有好吃的。在那僻壤小小的村庄,这是一种多么好的风俗习惯!
当年,红土地出产一种番公薯,也就像菜刀柄一般大小,无论煨或煮,熟时即绵而香。这是红土地上的特产,而沙质地的乡村没有。
番公薯种在旱坡地里,间种一种坡芋,芋头如鸭蛋般大小,芋子宛如鸡蛋。也是一种绵而香的红土地上的特产。
这薯芋,每于中秋节前数日收获。各家各户一旦从生产队里分到这种薯芋,煮熟了自己一家人先吃一顿之后,必定按在沙质地的亲友多寡,分作若干份,分头送去给他们。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或许会买上一封月饼连同薯芋一起送去。那时候的月饼,一般是一角钱一个。一封月饼少者四五个,多者十个八个。不送月饼,送了薯芋,能煨只薯芋当饼尝,亲戚朋友也挺高兴,还会与要好的人分享这分欢乐。
那怕是春节前戽水旱塘,捉鱼分鱼,亲友之间也会如此分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享。
这是当年乡村的一种非常朴素的风俗习惯,也就是一种很纯洁的一种人情,为人处世的一种心意。“虾公脚,人心事”,就此六个字,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人情道理。
大海,浮大船 ,也浮小船。 雁韧摄 红花还要绿叶扶。雁韧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