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与上一篇的时间是一致的,只不过为了突出秦人,故分成两篇来讲述。
1、箕之战
晋文公死后,中原短暂的稳定的政治形式又开始发生动摇。
狄侵齐,因晋丧也。
狄国蠢蠢欲动,开始攻打齐国,齐国是东方大国,而狄人侵入,可知齐国国力的衰弱。
狄国同年,即公元前627年,狄国攻打晋国。到达晋国的箕地。
晋襄公打败狄国。
郤缺俘获了白狄子。
此战大获全胜,但是此战的真正的功劳,不是晋襄公,而是先轸。
先轸十分后悔当年因为秦将,唾弃于晋襄公。
箕之战上,晋襄公并没有因为先轸唾弃他,而怨恨他,而是着重提拔为中军元帅。
先轸作为主帅,自然要身先士卒,但是在战争上,突然脱下头盔,冲入狄军。
狄国被他的自杀式袭击,吓傻了,于是大败亏输。
狄人把先轸的头送回晋国,面色如同活的一样。
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那先轸为什么要自杀呢?
他说:当年我图一时之快,唾弃于国君。国君不怪罪我,我怎么能不怪罪自己呢?
于是自杀以报国君。
于是在箕之战中立有首功的先轸,他的中军位置由儿子先且居继承,让郤缺担任下军大夫。
这里有个人,叫郤缺。如果熟知前面的历史的话,对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还记得当年要刺杀晋文公的郤芮吧。
郤缺是郤芮之子。
当初,臼季出使路过冀邑,看到郤缺亲自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
臼季十分感动。
回来以后,就向晋文公推荐了郤缺。
晋文公说:当年他的父亲郤芮要谋害寡人,我怎么能用他呢?
臼季说:管仲当年意图射杀齐桓公,但是管仲使得齐国强盛。君主用他的长处,就行了。
我们讲过,晋文公的打算,不管郤缺有没有用,冲击贵族体制也是好的。
于是这次战争证明了郤缺的能力。
于是封赏时候,把郤芮原来的封地封给了他。
2、成王攻郑
话说城濮之战后,楚国因为楚成王的小心慎重和成得臣的指挥有方,主力并未丧失。
但是尽管如此,原来对楚国的恐惧感就不存在了。原来中原国家对楚国,就像怕一头野兽一样,十分害怕。自从秦国伐偌之战,楚国败于秦国之下,楚国首次失败,接着大败于晋国之下。这种软性的优势就丧失了。
于是楚成王就像把优势,再得回来。怎么办呢?
打郑国。
为什么打郑国?我们不厌其烦地说,郑国战略很重要。郑国本身实力又弱。郑国又是姬姓诸侯。郑国处于四战之地。反正一切不利因素都在郑国了。
这次打郑国,楚国不像以前那么纯真了。以前就是拳头大就是老大。现在楚成王觉得以前的做法太傻,会激起中原国家的反感。他看到现在的郑国国君是晋文公扶持的,于是心就动了。
不如效法晋文公的做法。扶持代理人,这多省事。
正好,楚国有一位郑国的公子。
郑泄驾恶公子瑕,郑伯亦恶之,故公子瑕出奔楚。
公子瑕。
那借口是什么?
晋,陈,郑,伐许,讨其贰于楚也,楚令尹子上侵陈蔡,陈蔡成,遂伐郑,将纳公子瑕,门于桔柣之门,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献,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
许国,在郑国旁边。
原来中原霸主是晋文公,大家都认他是老大。现在老大死了,那肯定要认另一个老大。
那肯定是楚国啊。就算你不认他,他也会打到你认同。所以许国就不劳楚国费心,自己先投入楚国的怀抱。
但是这么一干,晋襄公就不愿意了。
于是联合陈、郑攻打许国。
楚国一看晋国来打许国。楚成王一看,正好,我正要找借口呢。自动送上门了。
于是楚成王派令尹子上打陈、蔡。就是原来城濮之战的盟友。
于是带着公子瑕去郑国,回国做国君。
结果公子瑕没有君主命,到了郑国旁边,马车翻了。坠入周王室的池塘里,死了。
仆人髡屯就把他抓起来,送到郑国国内。
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老师费财,亦无益也,乃驾以待,子上欲涉,大孙伯曰,不可,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乃退舍,阳子宣言曰,楚师遁矣,遂归,楚师亦归,大子商臣谮子上曰,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王杀子上。
晋国阳处父为了牵制楚军,于是转而攻打蔡国。
那么楚国救许国,也要救蔡国啊。这样兵力不就分散了吗?
于是楚国没办法分兵救援蔡国。
两军对峙于泜水,一个在此岸、另一个在彼岸。
阳处父暗地里派人给子上说:
你要打就打,不打我们现在就议和。不要在这里耗着。如果你要打,我退回三十里。
子上一看,接着就骂娘。
子上就被激怒了,于是就要打晋国。
成大心说:将军忘了泓水之战了?
子上说:何意?
成大心:如果我们过河,晋国人就会击敌于半渡之中。晋国人可不像宋襄公一样,他不会跟你讲仁义的。
子上一看,有理。
成大心说:不如这样,他不是要退后三十里吗?不劳他费心,我们先退三十里,引诱他过河,我们学他,击敌于半渡。
阳处父一看,楚军退后三十里。
心里想:退避三舍是晋国独创,你们竟然学去了。
于是阳处父对将士们说:楚军逃跑了
班师回国。
将士们兴高采烈,好像楚国真的败了一样。
楚国看到晋国回国,骂着娘自己也回国。
3、楚国巨变
楚成王本来想找回点面子,结果晋国人太坏,一战没打,还忽悠了自己一把。
太子商臣对楚成王说:这场仗打成这样,为什么呢?都是子上收受贿赂,这是楚国耻辱啊。
于是杀了太子商臣。
这个太子商臣,够坏的。那为什么太子商臣一定要杀了子上呢?自然是私怨。
话说当年,楚成王一看自己岁数够老了,也该谈谈继承人问题了。
于是招来子上,对他说:你看寡人这么多儿子,哪个比较贤能啊。
子上说:大王年纪不大,着什么急立太子啊。如果立了,后来又废了,这是祸患啊。
楚成王说:其实寡人已有人选,商臣如何?
子上说:不成,不成。
楚成王说:为什么?
子上说:大王看看商臣的面相
蜂目而豺声
这个人刻薄寡恩,怎么能立为太子呢?
楚王没有听其劝谏,立了商臣为太子。
什么叫蜂目而豺声?
我们知道,《史记》对秦始皇的记载就是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据说,这种人,
内体豺狼之性,而外饰诈伪
反正,商臣对子上,就恨上了,于是此番百般诋毁子上。
子上死后,楚成王心里又活泛了。
他越看商臣还真的有点如子上所言。于是起了废立之心,意图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就听说了这个情报,但是不知道真假。
于是他跑过去问自己老师潘崇。
说:现在大王要废掉我的太子之位,但是我无法得知这个情报真假,如何才能获知真假?
潘崇说:你认为谁能知道这件事情真假?
商臣说:可能只有我爸......对了,我的姑妈江芈受大王宠幸,很多事情她是知情的。
潘崇说:大王是没办法了,我们要从江芈入手。你去设法激怒她,看她怎么说?
于是,依计而行。
果然江芈被激怒了,对商臣说:兔崽子,没想到你是这么坏?怪不得王兄要废了你,立王子职。
商臣听到此事,五雷轰顶。回来找自己老师。
对老师说:现在已经知道此事,是真的。
潘崇说:现在,你有三条路。
其一、逃跑,以图东山再起
其二、本分,好好侍奉王子职
其三、弑君夺位
商臣说:不必了,我想好了,第三条吧。
于是商臣纠集一堆卫士,攻进王宫。
当时楚王正在吃饭,楚成王说:如果念我是你父亲,希望你能允许我吃顿熊掌,再死。
商臣说:不可能,熊掌太难煮熟了,你是想等兵马了吧。不要痴心妄想了。
楚成王仰天长叹:寡人恨不听子上之言,致有今日。
于是上吊自杀。
死了以后,死不瞑目。
商臣定谥号为灵。
乱而不损曰灵
所谓灵,就是使得国家混乱的君主。
楚王死不瞑目,于是改谥号为成。
商臣即位,是为楚穆公。
楚成王的死跟齐桓公半斤八两,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楚成王是亲眼看到自己被儿子逼死。
楚成王为何有此败呢?
子上说得好
君之齿未也,而又多内宠,绌乃乱也
反正到目前,楚国君位传承还没有不发生变乱的。只要君主权力足够大,继承人问题就不可能不出乱子。
4、讨伐卫国
我们讲过,当年晋文公末年,晋文公本来想秘密毒死卫成公,没想到卫成公竟然逃走了,二次复位。
所以,晋文公对于卫国非常愤怒。
晋文公末年,诸侯朝见晋国,结果卫成公不来。
或许他看到晋文公此时奄奄一息,没有机会管他了。
于是卫成公派了一路人马攻打郑国。郑国的绵地、訾地及匡地,原来是卫国的土地,所以他要夺回来。
晋襄公即位以后,就想讨伐卫国,到达河内之地(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
先且居说:现在晋国越过周王室去攻打卫国,这是祸患。不如去通告一声周天子,然后再去攻打卫国。
于是晋襄公朝见了天子。
先且居的兵马攻打卫国,最后打下了戚地。俘虏了卫国的大夫孙昭子。
卫国为了挽救危局,通告陈国。
陈国能救卫国吗?不知道卫国怎么想的。
陈共公救骗卫国,对他说:你去打晋国,让他后方着火。我在给你说情。
卫成公觉得有理,于是派孔达进攻晋国。
最后下场很悲催,卫国的土地戚地就被晋国重新划定了。
这里就有疑问了。
这个卫成公,是一个昏庸之主吗?很显然不是。那他怎么信”陈共公“这个大嘴巴的话,真的去攻打晋国。
且不说晋国是不是真的会退兵,陈共公会不会真的帮你?
就算晋国此次退兵,以后呢?晋国必然会记恨卫国。
卫国三番四次挑战大国的权威,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说句不好听的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卫成公背叛楚国也就算了,他怎么回去招惹晋国呢?
在国际关系中,特别是春秋争霸过程中。大国争霸,小国受害的事情是一直发生的。
在这次划定土地疆界的行动中,鲁国人非常积极,派出公孙敖来参加。
公孙敖是庆父的之子,此时的鲁国的政权开始下移到三桓手中了。
到了第二年,陈共公为卫成公说情,最后逮捕了孔达,结交好晋国。
晋文公之季年,诸侯朝晋,卫成公不朝,使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晋襄公既祥,使告于诸侯,而伐卫,及南阳,先且居曰,效尤祸也,请君朝王,臣从师,晋侯朝王于温,先且居,胥臣,伐卫,五月,辛酉朔,晋师围戚,六月,戊戌,取之,获孙昭子,卫人使告于陈,陈共公曰,更伐之,我辞之,卫孔达帅师伐晋,君子以为古,古者越国而谋。
秋,晋侯疆戚田,故公孙敖会之。
陈侯为卫请成于晋,执孔达以说。
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此时的鲁国,鲁僖公已死,即位的是鲁僖公之子鲁文公。
鲁文公即位以后,为了结交好齐国,于是派公孙敖出使齐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