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导演在创作《香火》《绿草地》两部影展电影之后,转而将目光投像商业片,扮演着中国电影类型拓荒者的形象一路前行,并不忘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抛洒希望的种子,然而却因为他的商业尝试,也被一些人不认可,有些电影教科书都把他“踢”出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行列,不曾提起。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他做出这么大的改变呢?
走进导演宁浩,我发现,他并非是为了利益放弃艺术追求而选择商业类型。
在朗读者中,导演宁浩提起了《绿草地》拍摄的幕后故事,我们看到……
影片在即将开拍时面临投资方撤
如果你是宁浩,你会如何抉择?电影艺术不同于美术、文学,并不是一个人的追求,而是一群人共同的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庞大的资金运行,投资方的退出让影片创作寸步难行。宁浩与主创团队协商后自掏腰包,坚持创作。
资金不足增加拍摄难度
如果你是宁浩,你会如何抉择?拍摄地点远在中蒙边境,信号极差,这就意味着在拍摄现场沟通也存在困难,即便是卫星电话也没有办法解决,十几米的长杆,移动的电话……
主创团队想购买蒙古包让驻地与拍摄地距离近些,缩短来往时间,缺乏资金的团队只能买回四个最薄的帆布蒙古包。艰苦的条件让导演留下创作团队,帆布蒙古包晚上的取暖也成为问题,他们学着当地牧民烧牛粪取暖,睡意朦胧中蒙古包被点燃,所幸没有人员受伤。
接二连三的意外发生
如果你是宁浩,你会如何抉择?蒙古包着火发现及时没有人员受伤,第二天早上的演员团队就没有那么幸运。等了许久没有出现的演员团队在半路上翻了车,很多人受伤,意外和艰苦让又一部分人选择了退出。
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有!在这之后,剧组像中了诅咒,接二连三发生翻车事件,本就艰难的拍摄过程变得寸步难行。
杀青
如果你是宁浩,你会如何抉择?杀青本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可《绿草地》的杀青,剧组人显得格外平静,所有人都很沉默,他们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曾一度以为这部片子永远没办法结束。
如果你是宁浩,你会如何抉择?
《绿草地》是宁浩导演的第二部影展电影,宁浩第二次“全球免费旅行”。在这个过程中,宁浩开始思考他导演影片的价值。
《绿草地》整个拍摄过程创作团队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了解,然而这千里迢迢奔赴个大电影节,把自己的影片仅给为数不多的有可能根本不懂他影片的人看,并由他们评头论足究竟值不值得?
影片拍摄的中国文化,讲述三个草原孩子捡到乒乓球,奶奶告诉他们是天上掉下的珍珠,孩子们执着把乒乓球当做宝贝献给国家的故事。
这样的情感国外电影节的评审是否能真正的体会还是两说,难道电影就该放在少数人面前去评头论足吗?
电影的艺术性在于其导演反应的思想高度上,而这种情感不更应面对广大的观影群体,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去理解吗?即便没有人了解创作背后的艰辛,但思想上的迸发不应该仅讲与少数人。
导演宁浩在这之后做出改变,将他的思想融入商业模式进行表达,献给国内更广大的观影群体,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会赚钱的导演之一。或许有人会说,仅是一位追名逐利的商业导演而已,但这又能怎样,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成功。
如果,你是宁浩,在影展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会如何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