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因为喜欢读书,所以对喜欢读书的大师更是喜爱。从他们的文章里可以学到读书方法,也可以学到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也可以教教自己的孩子。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来看看南怀瑾先生是如何讲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的?
他说到: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
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
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1、教育首先还是要看孩子的兴趣爱好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你们知道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这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以前文章,前文列出了一串名字,问到你们认识这些人吗?然后又列出一串名字,问到你们认识吗?当然认识。有曹雪芹、施耐庵、李白、杜甫、曹雪芹、辛弃疾等等。文章说到前文的一串名字是各个时期的状元,你听到也会吓一跳吧!
道理是一样的,不管你在哪里读书,只要你认真努力去做事,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梦想能不能实现,关键不是看你能不能考上好的大学,而是你够不够努力。
2、读书是为明理,而非挣钱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现代人在这方面欠缺的很,大家开口闭口都是钱。租房要钱,坐车要钱,买衣服要花钱,卖柴米油盐要钱。钱到位了,给你办事,不到位,滚蛋。亲戚间都是如此,更何况其他人。社会的风气如此,你还没辙。这些东西很现实,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是爱因斯坦有一篇文章说的很好,他说到:谋生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事,他要用更多的时间来为人类做贡献。我尽量过朴素一点的生活,不要过多占用劳动人民的财产。现代人却认为,自己应该有花园别墅,汽车,名牌包等等,已经被钱给洗脑了。高下立见。
3、过多的让孩子死记硬背是“竭泽而鱼”
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人类基本的错误观念。从古至今,外国也一样,这是一个自私的想法,天下事为什么要你的儿女好,别人的怎么办?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状元?你们知道几个?现在都要考清华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华的第一名是谁?
我曾公开讲过,现代教育没有方向的。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就业有问题,教了知识,没有教他谋生的技能,(毕业了)按理说应该贡献社会,但是现在找婆家(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责任,这是什么社会啊。
现在几千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学校当然可以承担(人的品德修养的教育),现在学校哪有管这些啊?但现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长本身就没有资格做家长啊。
他们受白话文教育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都没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钱看,赚钱,买房子,买股票最重要,怎么教育啊?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什么叫修佛修道?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
中国原来有很多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来做“仕”的,因为他有谋生的本事。
现在小学生的课桌就和高中生差不多了。每天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周末还要上补习班,连寒暑假也不放过,一切为了成绩。大家拜年聊天不说别的,就问你家孩子考试怎么样?第几名?
为什么大学生出来找不到工作?要不就是不喜欢,要不就是怕辛苦,要不就是自己也没搞清楚自己读书是来干什么的?读了半天,出来找工作傻眼了。
寒门为什么难出贵子?因为中国农村小孩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是这种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更不能放松。该放手就放手,捧在手心里当宝就是一种溺爱,早晚会让他吃亏的。
先生说的很对,读书和工作要分开。现代人却把读书和工作,人生都联系在一起,是越来越乱。这里讲的读书是看闲书,陶冶自己的性情的,并不是说死记硬背的把读书当成谋生的工具。
读书也是为了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品德。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只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好,更健全的发展,你才能更好的教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