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理性,这部分核心主题是思维。近日的主题是“破解你的生命逻辑”。
武老师做心理咨询很多年,听到了无数人的故事后,有一个感性的总结: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套奉行的一生的心理逻辑。
这个逻辑规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错,甚至规定了这个人该怎样活着,也让人试图去规定或控制周围其他人该怎样活着。
对比较成功的人来说,这一套逻辑可能是他的成功之本,但同时也是卡住他发展的瓶颈所在,而对于一直处于某种痛苦境况中的人来说,这一套逻辑则直接是他的痛苦之源。
既然用到了“逻辑”这个词,自然意思是说这里面有头脑和思维的功劳。头脑和思维规定了什么是好坏对错,而“我”认同了这个规定。
前文说到过,理性情绪疗法认为过分概括化是非理性信念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每个人的生命逻辑其实都是根据自己的人生总结出来的,所以这是很严重的过分概括。
我们需要去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这一套逻辑,这样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自由一些。这就是本近日的主题:破解你的生命逻辑。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调查一下,你什么时候曾经怀疑过自己的活法?特别是你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第一次产生了这份宝贵的自我怀疑?
怀疑自己的活法,我可能是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为什么会处于一种困境中,对现状非常不满?
然后他就从头开始倒,说因为没有好好学,所以考不上好大学,所以进不了好单位,所以就只能做低门槛、低收入的工作。
而这种工作,会让一个人困于目前的阶层,变得抱怨斤斤计较,阶层在慢慢固化。没有什么比告诉一个人,现在没有希望,未来也没有希望更惨的事情了。
然后对比一下当时的现实,我感觉说的就是自己,没有希望被锁死。就产生了彻底的自我怀疑,这时候学了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定程度上,帮我重塑了自己的基本的观念。
分享一段鲁米的诗:
神秘的命运,
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
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
犹如一粒微尘。
讲个故事
武老师的一个朋友,很有才华,长得也很帅气,是传说中的花花公子,恋爱经验已有几十次。
但谈过这么多次恋爱,他的经历绝不是旁人以为的艳福不浅,实际上,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构建稳定关系的能力太差,和他谈恋爱的女孩大多都是自己受不了他而离开。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有段时间,他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友,很想和对方好好发展,当时他觉得如果能走到婚姻,那就最好了。但逐渐的他想和这个女孩分手,问他是发生了什么吗?
他说是两件非常小的事情,都是给女孩打电话,女孩没接,直接挂了,过了一会儿后,再给他回电话,进行简单的道歉,解释说一次是在和老板谈话一次,另一次是参加公司的一个重要会议。
如此看来,女孩的解释合情合理,但这位朋友很不舒服。他和女孩说,如果我是你,我会先接电话,并走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简单聊几句,再解释说有要紧事,待会儿再聊。
听到他这样讲,武老师觉得很难受,好像嗓子被卡住了,心口也堵得慌,并且还对他产生了一种厌烦和愤怒。
武老师想,一是代入到他女朋友的位置上,并共情了他女朋友的感受;二是作为他的朋友,这种感觉很熟悉,和这个朋友认识几年来,这种感觉时有发生。
于是武老师跟他反馈了这个感受,并告诉他:如果我是那个女孩,你这样和我说话,我会感觉有压力,并且会不高兴。
他问为什么?武老师解释说,因为你没有理解我的方式的合理性,而且在诱导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你,这会让我觉得,你是在将你的方式强加给我。
这位朋友的心理,专业解释叫做“投射性认同”,所谓投射性认同就是,我认定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我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事实上,投射性认同有是有两套逻辑,一套名逻辑是,我希望你用我认为的好的方式对我。
比如,对这位朋友来说,他认为好的方式是:女友应该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把他的电话当做头号大事来对待,如果女朋友做到了,他就认为他们之间有了好的关系。
但关键是投射性认同还有一套按逻辑,这个逻辑是,我知道你肯定不会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对我,你肯定会用坏的方式对我。
你看,你果真受不了了,用坏的方式对我,所以,你就是不喜欢我的,我就是注定得不到你的喜欢。
可以说,这套按逻辑是投射性认同的重要游戏。将“坏”投射给对方,当对方认同这份“坏”,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然而实际上,这份“坏”原本就是自己诱导的结果。
还是以这个朋友的例子来说明,他的做法否定了女友做法的合理性,是给女朋友传递了一个信息:你没有立即回应我,你是个坏人。
如果女朋友立即有了负面情绪,像武老师一样,对他有了厌恶和愤怒,那么这些负面情绪,实际上是认同了他投射过来的“你是个坏人”的信息。
然后,女朋友再还给他不好的反馈时,如果真的被气炸了,那就果真变成了坏人。这样一来,这位朋友就会想:
你看你看,你为什么就是不好好说话呢,你乱发什么脾气,你真不是个好女孩……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这个解释听上去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
如果有,那就是对方使用了投射性认同的心理机制。
投射性认同,在精神分析中,被认为是一种很低功能的自我防御机制。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这个心理机制,那么他周围的人都会有被严重限制感,而且会觉得有不断要在他面前变成坏人的感觉。
这些感觉都非常不好,所以周围人会容易离开他,而这会验证他最根本的痛苦,那就是:“我是个坏人,没有人喜欢我。”
在关系中讲过,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可以处理一个人时,处理不了的“坏”。最初先要在二元关系中把“坏”扔给对方。
例如婴儿会认为,妈妈是坏妈妈,我的痛苦都是她导致的。但这会给二人关系带来巨大破坏,于是要去构建三元关系,这样好把“坏”投射给第三者,也就是“我和你是好的,坏的是他”。
衡量一个关系的品质的核心标准是,这份关系能不能处理化解“坏”,那么像这位朋友的这种情况,如果你遇到了,该怎么处理好呢?
武老师觉得这其中的关键是,你已经处理好了你心中的“坏”,你不再执着地追求“我是一个好人”,而是深切认识到“我是一个好坏参半的人,我能接受自己的坏,比如坏脾气或者其他”。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那么当别人投射给你“你是一个坏人”的信息时,你不会太抵触,不会太愤怒,而是会把这个信息吸纳进来,消化一下,做了“去毒化”处理,然后再还给他一个不那么有毒的信息。
具体到做法上,就是既不认同对方的明逻辑,委屈自己,也用对方希望的好的方式回应他;又不认同对方的暗逻辑,真还给他一个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
比如刚才那个案例中,那位朋友的女友就可以对他说:亲爱的,我当时是有很重要的事啊,我不会放下这些事,接你电话的,但你生我的气,我理解,我听到了。
再给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武老师的一对朋友,可以说传奇的不得了。女性朋友用现在流行话形容是非常“作”,而且“作”的程度真的很深。
男性朋友原来是一间有名的寺庙的住持,我们暂时称呼他为“大师”吧,大师在认识这个女性朋友后,一见钟情,很快就还俗了。
这位女性常常对大师咆哮,例如一次,大师做饭,菜切的有点难看,大小不均。这其实可以理解,他原来是寺庙住持,是被人照顾的,哪里干过这些活啊。
但这位女性朋友就看不下去了,在旁边朝他咆哮,甚至还爆粗口。在武老师看来,这太可怕了,让人难以承受。
但这位大师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放下手里的菜刀,平静地走过去,抱住女友,对她说:亲爱的,我喜欢你真实的样子,你能这么坦诚真好,但我也希望你不要伤害到你自己。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这几乎是武老师听过最厉害的“去毒化”的故事,而这位女友果真在大师的一次次温柔相待中,脾气慢慢改变了。
现在他们已经结婚了,还生了一个极有活力的宝宝。他们的故事,真是验证了之前说过很多次的理论,看似可怕的死能量,一旦被接住后,真的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能量。
不过要补充说明的一下,大家别把这个大师当理想化了。的确,有时候,他是很自然的就做到了这一点,可也有很多次,他被女友扔过来的情绪原子弹,给炸的险些分崩离析,因而想过分手,甚至是自杀,但他最后还是做到了抱持。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当下的时空里,被击碎也没关系,毕竟还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可以让大家去学习如何化解自己和关系中的“坏”。
故事
听了上面的故事,下面要说的一些故事,听着就很平常很多。如果你对心理咨询行业有所了解,就知道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武老师的这几位同事都是长期稳定地在和自己的咨询师会面,每周一次或者几次。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精神分析的一个小惯例。
是在时间设置上,来访者是不能随意调时间的,咨询师偶尔可以。所以,在约定的时间,如果来访者没有去,那钱还是要照付的。
心理咨询师们都知道这个规则,也知道这个管理的合理之处,但还是会心里不平衡,总想着自己的咨询师能为自己破例。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形下,他们的咨询师们都拒绝了这种要求,这个时候他们作为来访者,就可能会有愤怒,但表达愤怒时,又会有点儿忐忑。
而他们的咨询师会说:我不能为你调时间,我有我的道理;可你的愤怒,也有你的合理之处啊,那你就好好表达吧。
这里面的道理是: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样,也都是合理的啊。
总结
1.这套暗逻辑是投射性认同的重要游戏。将“坏”投射给对方,当对方认同这份“坏”,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然而实际上这份“坏”原本就是自己诱导的结果。
2.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严重被限制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这个心理机制,那他周围的人就会有严重的被限制感,会有不断要在他面前变成坏人的感觉,这种感觉都会使得周围人容易离开他,而这会验证他最根本的痛苦:“我是个坏人,没有人喜欢我。”
3.衡量一个关系品质的核心标准是,关系能不能处理化解“坏”。其中的关键是,你已经处理好了你内心的“坏”,你不再执着地追求“我是一个好人”。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而是深切意识到“我是一个好坏参半的真实的人,我能接受我自己的坏”。
那么当别人投射给你“坏”时,你会做“去毒化”处理,既不认同对方的明逻辑,委委自己,也不认同对方的暗逻辑,真还给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
4.我们要学会利用时间和空间,学习如何化解自己和关系中的“坏”。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样是合理的。
思考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我实现预言的原因,每当我学到一个新观点,就会发现身边有超级典型的案例。
360度全方位无死角地向我展示,现实就是这样的。昨天刚学,就当天遇到了一个人向我演示了一下。
她就是有两套逻辑,明逻辑是:你必须按我认为好的方式对我,当你没有做到,或者是做的标准不符合我的预期,那你就是坏人。
而当时的我,就变成了她眼中的坏人。庆幸的是我刚好学到了,就立马用“大师”的方法对她。避免过一次小危机,心里还蛮高兴的。
这套逻辑的根本是:我是个坏人,没有人喜欢我。也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被爱的,渴望被认可,渴望被看见。
关系中的这套逻辑,你有没有套用在别人身上?总有人把爱情当做一把雕刻刀,想把自己的爱人,雕刻成自己想象的模样,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不如把对方当成一件艺术品,静静地欣赏他,你总能发现独特的魅力。相遇就是缘,且行且珍惜。
成为你自己,就是在关系中,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追求自己是一个好人。我尊重自己的感受,我也尊重你的感受。我只能尽量照顾好我自己,但也真诚地希望你不要伤害到自己。
当下碎掉,没有关系。当下痛苦,也没有关系。只要有时间和空间观念,虽然现在痛苦不堪,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置换,一定会有新的气象出来。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