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悅己向阳花人生格局的修炼
参观南京科举制度博物馆有感

参观南京科举制度博物馆有感

作者: xianma123456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21:42 被阅读82次

中国科举制度博物馆位于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适合晚上来参观,一举两得,既看到了美丽的夫子庙夜景,又游览了博物馆。

中国科举制度博物馆所在地的前身是江南贡院,而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占地30万平方米,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代,明清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每一间号舍前后不足1·5平方米,士子们要足足考上九天六夜的时间,期间吃饭、睡觉、考试、拉屎撒尿都在号舍里,许多考生离开考场后都会大病一场,甚至卧床不起,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通过考试中举做官是读书人唯一的道路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也是读书人一生的殷切希望吧。

进入博物馆就进入了从隋朝到清朝长达1300年的官吏选拔系统中来了,各种文物分门罗列,考卷匾额历历在目,不禁感叹千年浩瀚入海浮沉。

科举诞生于隋朝,一直到1905年废止。科举制也就是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诞生的原因:第一,政治原因,中国讲究以德治国,四书五经中有很多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历经千年,光辉不减,仍有其可取之处,不仅国人可取,世界也在学习,比如《诗经》陶冶情操,锻炼讲话技巧,《论语》教人向上,从正,《周易》教人思考,《春秋》教人明是非,《礼记》教人人伦之礼。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相处,把大方向研究清楚了,研究发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第二,社会制度,当时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科举制度符合“贤能治国、精英统治”的儒家思想,科举制度基本能做到大众参与,相对公平,给很多出身贫寒的人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的400多年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是他举,简单的说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推荐制,中国普通平民晋升仕途的道路都被门阀氏族所独占,寒门子弟没有出头机会,社会阶层不能上下流通。而科举制相对公平的考场考试制度拥有群众基础。想一想如果科举制度不得人心的话,它怎么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13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也才2000多年呀。

科举制度废止的原因:第一,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不考科学,因为当时中国是农耕文明,自给自足,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重视科学发明也可以延续千年,可是随着列强的强烈冲击,西方思想与技术的传播,传统的科举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符合选拔时代潮流的新人才了;第二个原因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越来越僵化,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建议,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上的很多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1905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了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人递呈的《请废科举折》奏请,颁定上谕,宣布自翌年起停废科举。至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这种选官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对中国带来的危害,直到1977年恢复考高之前都不能消弭。中国教育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社会上不再有一个公平的准绳来录取人才,民国时期,所有学校都是自主命题,各自为战,这造成了中国大学的混乱局面,很多大学成了预科学校,就是为西方教育制度储备人才,民国的学术人才,要完全依赖西方的输送,但是这怎么能满足一个国家的人才需求呢?

科举制度也有自身的局限,只要考中,就有官职,它为下层人士的升迁造出一条路来,也正因为如此,科举制度成了功利的勾当,读书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升官,为了发财,这个思维至今仍然在中国人的脑中根深蒂固,怎么也改变不过来;尤其是底层的穷酸学子,一朝登了龙门,暴发户嘴脸毕露,隋唐以后,中国社会一直是暴发户社会。得到富贵就是成功,凡是不能得到富贵的勾当,中国人都嗤之以鼻,于是科学停滞不前,学术一派死气,当西方社会在文艺复兴后大踏步向前时,中国人还在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回头看,科举制度已成往事,留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回忆和反思,今天的社会已经是百花齐放,行行出状元了。

参观结束,站在科举博物馆的大门口从明远楼望去,我仿佛看到了科举文化曾经的辉煌。谁又敢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1300年的朝代发展会更好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参观南京科举制度博物馆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pi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