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诗
也称为“有形诗”,指中国画的画意和诗情相通,所以有此称呼。北宋宋迪有《潇湘八景图》,人谓之“无声诗”。黄庭坚在《次韵子瞻于由题憩寂图》题字中写到:“李侯有句不肯吐,泼墨写作无声诗。”北宋文学家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中也写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化景
艺术的最高境界,指作者通过反复的思考、加工,将客观景物与自己的主观感情熔于一炉、浑然一体,而又不露人工雕凿的痕迹。
帛画
指古代绘制在丝织品上的画。年代最早的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
飞天图战国 佚名 帛画设色 纵233厘米 横141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漆画
用油漆绘制的工艺性装饰绘画。商代开始已经有了漆器工艺,战国时期漆画发达。
御车图屏风 漆画 纵20厘米 横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藏
写真
中国传统对肖像画的称呼。民间的画工常在街边设一小棚为过往行人画像,叫“设棚写真”。摄影传入中国后,取而代之,也叫“写真”。
徐光启像明代 佚名 立轴 纸本设色 纵56.5厘米 横30.7厘米 (美)私人藏
指头画
又叫“指画”,指用手指、指尖、手掌蘸水墨或颜料作画。它起始于画家高其佩,他的弟子也都擅长指画。近代画家潘天寿的指画也有很高的成就。
乞儿图清代 高其佩 立轴 纸本水墨 纵90.5厘米 横4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以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为主要颜色的山水画。皴笔较少,而颜色厚重。
千里江山图宋代 王希孟 长卷 绢本设色 纵51.5厘米 横119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浅降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它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染以褐色为主的淡彩。这种画起始于五代时的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元代 黄公望 立轴 绢本水墨 纵139.3厘米 横5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翎毛
指花鸟画中的禽鸟。花鸟画中着重描绘的是它们的羽毛,所以叫“翎毛”。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指画花卉不取全株,只画其中的一两枝,像折下来一样。宋元时期已经有了折枝的构图,明清时兴盛,往往用在扇面、册页等小幅画面中。
花卉图清代 汪士慎 册页 纸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2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界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也称“宫室”。
明皇避暑宫图宋代 郭忠恕 立轴 绢本水墨 纵161.5厘米 横105.6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墨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的多少调节出墨色多层次的浓淡深浅,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一说为焦、浓、重、淡、清;一说为浓、淡、干、湿、黑。实际是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
湿笔
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作画时笔含有较多的水分。
干笔
亦称“渴笔”、“枯笔”、“焦笔”,与“湿笔”对应,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水分较少,兴起于元代。
三远
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方法。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中记载其父郭熙所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有时一幅图以其中一种方法构图,有时三种方法也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中。
平远
溪隐图明代 谢缙 立轴 纸本水墨 纵90.3厘米 横72.5厘米 香港虚白斋藏
高远
山路松声图明代 唐寅 立轴 绢本设色 纵194.5厘米 横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深远
山水图明代 杜琼 立轴 纸本设色 纵122.5厘米 横3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点苔
中国画技法名。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笔毛散开,无一定形式)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山水画中广为应用。
拓墨法
古代称为“墨池法”。中国画技法名。以纸拓、布拓、水拓等技术,翻印出各种不同的线条或色块,根据形状加以描绘渲染,能出现毛笔难以达到的效果。但有人认为有损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褒贬不一。
三品
指品评书画艺术的三个等级,即神品、妙品、能品。唐代张怀在《书断》中评历代书法家,由高到低提出神、妙、能三品。唐代朱景玄在神品之上加“逸品”,成为中国画的最高等级。到清代黄钺时,已经细分至二十四品。
三绝
中国书画术语,指诗、书、画三者都有很高成就称为“三绝”。
款识
原指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后指在书、画上标题姓名。也称为“题款”或“款题”。唐代时画家只用小字写在树根石隙,书法不好的人多写在纸背面。到元代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
题跋
写在书籍、字画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足部》中说:“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一般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元代以来,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