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己的呼吸?乍一听,有点怪怪的感觉,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吗?其实这个反问就已经是最好的解释了。在工作繁杂的现代(也许再过百、千年之后我们也会变成后来的眼中的古人)我们并没有忘记呼吸,不过我们却忘记了感受呼吸——我的朋友,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曾几何时感受过自己的呼吸。
事实上我们不需感受自己的呼吸,只要我们的肉体还活着我们就不会忘记呼吸。既然我们都不曾忘记过呼吸,那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呼吸吗?呃,想要讲清楚这个也许有点困难,但我还是愿意尝试一下:呼吸不等同于感受呼吸,就像吃饭不等同于品尝美食一样。你可以发挥想象能力想一下——做可以等同于感受做一样与否。
既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感受呼吸呢?这就要讲到我国道家常说中的“炁”,也是某些武术家修炼的机理。虽然说得有点偏激了,但是这根本无关紧要,你也许可以明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段话选自《庄子•养生主》,我的理解是“养——生主”养的生命的载体即身体,而一切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这至少是圣人的境界。那么所谓的炁便是养万物并且使充满活力的东西,也就是“养——生主”,它就是要求人们不要争——不争不是指什么也不争,而是不乱争、不瞎争,这就是一种“修真”或者你可以叫它为修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当一个人刻意去感受自己的呼吸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在修行了;当一个可以在无意识中感受自己的呼吸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修行上的大师了。
既然提到修行,就不得不说一下“修真”,也许我国上古时代真的有那么一个修真时代,他们可结绳计数计事。呃好吧,说多了一点。让我转入正题——何为“真”?在一般人的眼中的真就是物质世界或者存在的世界;可是在那些“修真者”的世界中的“真”就是绝对没有对立面的东西。这一点《太傻天书》中也经常提到,可见taisha本人必看的数目中一定有《庄子》、《老子》或者其他道家经典。其中庄子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人,他总是列举出各种各样的“真人”的故事来让后世去悟那个上古的“修真时代”的同时物自己。这也是其他文明古国的先圣们思考的问题,诸如苏格拉底那句沉淀几千年来的警醒后人的名句“人,认识你自己”。
直至今日,“我是谁?”这个话题仍然是哲学史上最难解和没解的的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是谁?”不是指代我的外表和七情六欲,即现实世界中的虚幻的我,而是指那个超控着我的的行动和让我去分辨“真假”的真我,就像你动五个手指头一样的背后的真是超控的组织或既然是什么或者在哪里。
也许现在的你和我一样,不会去承认现实世界中的你我是真我的虚幻的我。这的确很费解,因为这已经不是在同一个量级上的意识了。量级这个词也许非工科的人不太明白,可以换一个简单的词语来讲——维度。因为我们是处于三维世界,所以我们不通过修行就只能知道我们真实的,但是如果真我四思维世界或者更高维度的世界呢?那可能我们在他们的眼中是光的分身或是爱的映射或者什么也不是,你不要以为我说的是公孙龙老前辈说的“白马非马”的论据,我只是在阐述一个无法在纸上或在语言上讲出来的我一样。
所以在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修真者看来,我与田园里蚂蚁、躺在猪圈里的好吃懒做的猪没什么区别,但然也和那些没有生命的物质一样——没啥区别——这也就是“齐物”,或者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这也就是静,这个静不是简单地指一个人是否安静地坐着或者做在安静的环境坐着,而是指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之中自己的内心都能绝对安静,即不为物所累、不为情欲所挂——也就是“自然的无情”。而这些大师们看待生死也极其简单,根本没有什么好悲苦的,就是简简单单的两个过程,生与死根本没有区别——生顶多就算得上离开家去赎罪和受苦,而死就像回到家中,而这就是与自然合一。
那么怎么才能有这么超脱世俗的境界呢?最简单的方面便是修行:你可以静坐也可以在行动中感受自己的呼吸。不过它们的本质都是“静”,静坐时能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同样的感受自己的呼吸也能很容易感受到静。只要肯修行下去,你就能抵达那些真人的境界——他们不是神话中的神仙,而是真真正正的人靠修行到无所不能的境界,诸如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以及长生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