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46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09-17 10:29 被阅读0次

2023-9-17 四十六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六章。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在这一章里,季氏又出现了。而且出现的时候呢,是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因为他又干了一件他不该干的事。
我们从整个八佾篇来看,好像这个季氏呢,有一个不良嗜好,就是僭越。总是喜欢做那些禁止做的事,就好像一个官员违法乱纪,他已经习惯了。并且,在违法乱纪的过程中,他似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久而久之就有瘾了。像我们曾经在第一章里边说过,“八艺舞于庭”。第二章里,它又“以《雍》彻”,现在又“旅于泰山”。按照周礼规定,周天子才可以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而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境内的名山大川,卿大夫根本没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儿。而泰山在鲁国境内,谁有资格去祭祀他呢?只有周天子和鲁国的国君才有资格去祭祀泰山之神。而这个季氏呢,是指季康子,他只是鲁国的卿大夫,在这里边却公然“旅于泰山”,这等于就是公开的犯上作乱。
这里这个“旅”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比较常见的解释,“旅”在古汉语里面有祭祀的意思。那这句话呢,就是季氏要到泰山举行祭山的仪式。那另外还有一种含义,我觉得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因为季康子他本身去祭祀泰山就是一种僭越,名不正言不顺,本身就是违规的,所以用“旅”委婉的来代替祭祀这样的一个词。当然这两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大家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针对季氏的这次非法的祭祀活动,孔子给自己的弟子冉有提出了要求。
冉有这个人作为孔子的弟子,我们第一次提到。他姓冉,名求,字子有。根据左传的记载,冉有在鲁桓公的晚期,曾经在季氏家里边做家宰。家宰的意思就是总管家,大总管。应该说这是一个平民能够做到的最大的官职了。
冉有虽然是季氏的家宰,但是,还经常回去看自己的老师。那么这一章发生的背景大概就是冉求去看望孔子时,把季氏将去泰山祭祀这件事儿告诉了孔子。所以孔子就直接提出了要求,“汝弗能救欤?”你不能去改变这件事儿吗?
冉有的回答也很直接,“不能”。那我们来看冉有这个回答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里边的比较直接的一个,直接把老师对他的要求给推回去了。我想恐怕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呢,就是冉有对季氏的做法或者是他的作风非常熟悉,一旦做出决定,别人改变不了。第二种可能呢,也许这个主意就是他出的。
实际上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一篇“季氏伐颛臾”。在“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里,冉有也是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去阻止他,任凭事态的发展。所以孔子无论是对这个季康子,还是对他的弟子冉有,都给予了一些批评,甚至有时候呢,非常严厉的抨击。这个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后面的这个《季氏篇》,还有《孟子》中的一些记载。
随后呢,孔子就对季氏的做法以及弟子冉有的做法给予了一个评价,“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那啥意思呢?就是,哎呀,你看你这事办的呀,难道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林放这个人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就是问“礼之本”的那个孔子的弟子,孔子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表扬。当然也有人说,这个林放不是前面那个林放,是其他人。我觉得这种说法基本上不大可能,因为如果短短的几段话里边同样一个名字而归属不同的人,我觉得这个整理论语的人,他一定会特别指出来。那既然没有特别的说明,那么我们姑且认为这两个林放是一个人,这样的话后面呢就容易理解了。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也就是说,竟然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周礼吗?也就是说,泰山之神如果接受了你的祭祀去保佑你,那说明这个泰山之神他是不懂礼的。
而结尾他用了一个疑问句,对这件事持有怀疑态度,那也就是说,孔子他相信泰山之神是懂礼的,他是不会接受季氏的祭祀和供奉的,当然也不可能去保佑季氏家族。
总之一句话吧,在这一章里,孔子批评了鲁国权臣季康子用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去祭祀泰山,是一种僭越的行为,可以说无礼至极。那么,泰山之神不可能去接受他的祭祀。

辜鸿铭解

本章第一节提到的那个权势贵族头领季孙氏将要去泰山顶上祭天(一种帝王特权),孔子听到后对一个为该贵族工作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理财)说:“难道你不能劝阻他去祭天么?”“不能。”冉有回答,“我阻止不了。”“啊,那么,”孔子回答,“那说什么也没用。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认为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呢?”

(*向孔子提问的这个学生林放的名字出现在本章第四节。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承认,我们理解不了。)

〔按〕辜鸿铭解括号里的话什么意思?是对“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解释吗?还是对读者说这句话理解不了解释不了?

李零对这句话的解释: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是难道、竟然的意思。这段话,背景不清楚,前人有各种猜测。我怀疑,“林放”可能是为季氏掌祭礼的官员。古代管山林的官叫林衡,他也可能是以官为氏。这段话,背景可能是,季氏旅泰山,都是林放的馊主意,此举不合于礼,孔子很生气,说你们怎么什么都听林放的,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吗?你们怎么就不想想,泰山之神会接受这样的祭祀吗?你们糊弄谁,也糊弄不了泰山。(骗谁也骗不了泰山)

孙中兴的解释:

从字面上看来有点费解的话。

何晏引用包咸的解释是:“神不享非礼。林放尚知问礼,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耶?欲诬而祭之也。”

邢昺在包咸的解释之后,又多加了几句:“言泰山之神必不享季氏之祭。若其享之,则是不如林放也。”

这些人都替“泰山之神”代言。

朱子的解释方向略有不同:“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励冉有也。”朱子还引用范氏的话猜测孔子心意:“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我觉得简单的解释就是:“泰山之神难道因为你的祭拜就糊里糊涂保佑你,难道它比林放还不知道‘礼之本’在于自己的虔诚向道守礼的心意吗?”

孙中兴对“旅”的解释

“旅”,马融、郑玄、朱子都说是一种祭典,刘宝楠引用《玉篇》说应该作“祣”,才是祭典,刘宝楠自己认为《古论》作“胪”,因为和“旅”的音近,所以通用。颜师古、邢昺和戴望都把“旅”当“陈”解,但也是讲究祭祀时的各种摆设。

从上下文来看,似乎当成“祭典”比较合情合理。根据《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礼法,季氏是传统爵位的“卿”,连诸侯都排不上,哪有资格祭“泰山”?所以“季氏旅于泰山”是“非礼”的行为。

〔按〕预习时对“旅”的猜测

我想,是不是因为季氏祭泰山是非礼,所以,春秋笔法,不用祭,他没资格,就写作旅。意即季氏只是泰山之旅。

相关文章

  • 《论语》讲堂留影62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 欢迎关注《论语大讲堂》和《三笑集》

    《论语大讲堂》发表友友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和学习笔记,各抒己见,一起学《论语》。 《三笑集》发表友友们关于儒、释、...

  • 子厚论语讲堂

    语文百群读书会讲座076期 主题:《论语·八佾第三》上 时间:3月29日周四20:00-21:00 主讲:子厚(博...

  • 2019-04-22:每日语文积累

    已收藏至文集:语文素养积累 出自《论语》的成语46~50 46.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

  • 论语详解 46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6)作者:缠中说禅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杨伯峻:孔子说:古代学...

  • 学习《论语》(46)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礼之根本。孔子说:“你所问...

  • 46/180 论语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

  • 读《论语》有感

    高中语文老师酷爱读《论语》,还曾多次赴北京听《论语》讲堂,即使在高三那样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还抽出几节课来给我们讲《...

  • 道德讲堂开课有感

    河南长垣 朱利民(2019.3.4) 昨天在众人的努力下,大张庄村《论语》一百公益读书会和道德讲堂成立。按...

  • 读《论语》(七)

    2020年2月14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46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二篇论语为政 【本篇引语】《为政》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4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fw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