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什么读书?过去是为了父母,现在是为了自己。
过去为了父母读书是孝悌,不解它的风情意趣,只是一味地盲目应对。应对分数而读书,应对升学而读书,应对谋生而读书。一切的应对都是不想让父母失望,却让自己失去了读书的本心,不求甚解急功近利。
人人皆知读书可以明事理、知兴替。可为了别人而明事理,不过都是明了相互的利益。为了他人而知兴替,不过是自欺欺人咬人屎撅的把戏。不懂读书对自己真正的意义,就像曾经迷失在挪威森林的自己,找不到正确的归途和唯一。
就比如中学时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注重词语解释和全文大意,从不会关注行文的表现手法,也不会去分析“记”和“赋”的不同意义。只了解陶渊明写诗擅长一种表现手法“白描”,便生搬硬套把此文风格也自认为是赋的一种写作手法~“白描”。
现在重读旧文,才明白“白描”并不是此文的一种风格或写作手法,“白描”在此文中仅表现出一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已。若现在读书还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岂不是洋相百出,又回到中学生的水平。
再说“记”乃记事抒情,注重叙事;而“赋”虽直叙其事却注重写景,并含有诗的特征用韵、排比和对仗。可见赋的要求比记高很多,必求文采、韵律、诗歌、散文兼具。故《桃花源记》全文为“记”何来“赋”?更无“赋”之写作手法白描一说,白描也不是写作手法,而是画的一种方法,只不过文学也用而已。
所以读书务必精益求精,如今方领悟为自己读书是务本。在这浮躁喧嚣的凡尘俗世,唯有读书是我最好的知己。低成本而大收获,唯有读书才是让我用最低成本培养眼界和胸怀,提升格局和修养的捷径。
我对它兴之所至,时而宠爱,时而不理不睬,若即若离。它却总是善解人意,安静地翘首以待,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它对我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它让我修身养性气质如兰;它教我待人接物有理有度;它解我俗世烦忧苦恨离愁;它伴我天长地久朝朝暮暮。
过去我读三毛、亦舒和张爱玲。感叹张爱玲爱而不得,羡慕三毛的洒脱不羁,崇拜亦舒的才华横溢。自以为是的理解和读过算过的敷衍,让我买的五百多本藏书埋没在四季更替的尘埃里,再开不出绚丽的花来,闻不到一丝赌书泼茶的香气。
感叹缘之奇妙,让我从爱老师处重新拾起对读书的渴望和兴趣。它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修行,是滴水穿石的恒心。
老师的循循善诱时常在耳边响起,读过多少书,知识多么渊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否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而不让所读的书变成忝列门墙,愧对老师,愧对自己的摆设和装饰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读过多少书也不会浪费,就算我把之前所学的知识忘记,总有一天我会发现,哪天需要用它的时候,我会触类旁通超快上手。重新学习的速度,绝对能够让我周围的新手们目瞪口呆刮目相看。
而今我用一片赤诚之心去对待读书,不再在乎眼前的苟且,从读书中找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逐字逐句细解其中三昧。读一句“其色惨淡,烟霏云敛”而知秋色,读一首「巴山夜雨」而知行文,读一篇《前赤壁赋》而知以文为赋,赋情赋景之真谛。
如果说人都需要有信仰,那我从此就把读书作为我的信仰吧!我要以最虔诚的心去对待读书,神与之交,气与之合,魄附其上,而魂游其中。
细思冥想,读书,知己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人生得此知己足矣!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